微信扫码,关注“企微云”公众号完成申请
扫码加专属顾问企业微信,我们将协助您进行线上体验!
 
                
             
                        我要投稿
数字化道友圈——简道云旗下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研究机构,专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高性价比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文中涉及到的所有系统都做成了模板,文末戳【阅读原文】自取即可!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很多公司都有这样的场景:
市场部拼命搞活动、投广告,线索量看着“哗啦啦”往上涨;
销售部天天喊忙,一个个说客户太多;
结果月底一看报表——成交数,少得可怜。
这时候老板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
“我们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答案往往就藏在一个东西里——销售漏斗。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不讲花哨的理论,就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带你彻底搞懂: 什么是销售漏斗,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怎么用它真正提升成交率。
以下解读中所用到的crm管理系统模板,自取:
https://s.fanruan.com/3fyxn
01
线索很多,却成交很少,问题出在哪?
先别急着说线索质量差。 我见过太多公司,一旦成交少,第一反应都是:
“这批线索不行,市场给的太水。”
但真相往往不是线索的问题,而是——你根本不知道线索在哪个阶段掉了。
比如,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市场每天交上来一堆线索,销售打两次电话没人接,就放那儿不管了;
客户聊了几次,没回消息,就自动判无效;
有些客户其实只是还没准备买,但销售已经不耐烦了;
最后只有极少部分客户走到了“报价—谈判—签约”这一步。
这时候你要是有一个完整的销售漏斗,你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 客户到底卡在哪一层。
02
啥叫销售漏斗?
一搜“销售漏斗”,全是那种五颜六色的漏斗图:上宽下窄,写着“线索→意向→商机→报价→成交”。
看起来挺高大上,但很多人一看完就忘,那咱换个更接地气的说法:
销售漏斗,就是帮你把客户从“知道你”到“买你”的全过程,用数据和阶段分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
为啥叫“漏斗”? 因为客户会一层一层被筛掉,比如一个销售月初拿到1000条线索:
打电话后,有600个接听;
愿意继续了解的有300个;
看方案的有100个;
最终签约的,也许只有10个。
这就是“漏斗”的形状——越往下越少,漏斗的意义就在于:
让你知道客户掉在哪,掉多少,为什么掉。
如果你不看漏斗,所有客户都堆成一团,你根本分不清问题出在哪个环节。
02
漏斗的底层逻辑:销售是过程管理
很多人把销售当成“个人能力游戏”——谁嘴皮子厉害,谁人脉多,谁关系广,但优秀的企业早就明白一个道理:
销售不是玄学,是可管理的过程。
销售漏斗就是把“成单的过程”拆成一个个可以量化、可以优化的阶段。我们可以把销售看成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动作和策略。如果你不分阶段,只知道“客户很多”,那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推进。
而销售漏斗,就是让你把客户分层管理,知道:
哪些客户在上层(需要培育);
哪些在中层(需要重点推进);
哪些在底层(马上能签)。
只有分清楚,你的团队资源、时间和精力才能放在刀刃上。
03
为什么线索多但成交少?
举几个典型的“漏斗病”。
情况1:上宽中断 → 跟进不力
看起来前期客户挺多,但掉得太快。说明销售团队在“意向转商机”阶段掉链子。
原因通常有三个:
没有持续跟进(聊过一次就放弃);
缺少CRM管理(客户状态乱成一锅粥);
没有明确判断标准(哪个算意向、哪个算商机,全凭感觉)。
解决办法:统一阶段定义+CRM提醒+定期复盘。
情况2:中层鼓包 → 客户积压、不推进
中间鼓包,说明客户堆在中层动不了,常见原因:
销售没时间推进,缺乏优先级管理;
没有推进模板(不知道下一步干啥);
管理者只看签单,不看推进。
解决办法:
给销售制定推进标准(比如每周要推进10个商机进入下阶段);
CRM自动提醒停留太久的客户;
每周销售例会用“漏斗视图”复盘,而不是看业绩报表。
情况3:底层塌陷 → 临门一脚踢不进
到了最后掉得厉害,说明客户愿意聊、也有需求,但签不下来。原因可能是:
方案不打动人;
价格策略僵硬;
竞争对手出手更快;
销售谈判能力弱。
解决办法:
把底层客户统一汇总,销售经理重点介入;
分析丢单原因(价格?功能?决策拖延?);
制作标准化报价模板,减少随意性。
漏斗数据分析的意义,就是让你不用猜。 你看形状就知道问题在哪一层。
04
漏斗核心价值:可预测、可诊断、可优化
很多老板做销售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靠“感觉”。比如:
“我觉得这个月成交应该不错。”
“我感觉客户反应挺好。”
——但月底一看业绩,啪啪打脸。
漏斗的好处是,它能让销售变得可预测、可诊断、可优化。
1. 可预测:用漏斗反推业绩目标
假设你历史数据是这样:
从线索到意向:40%;
从意向到商机:25%;
从商机到成交:10%。
那如果你下个月要成交20单,你就能反推出:
至少需要进入漏斗的线索 = 20 ÷ (40%×25%×10%) = 2000 条。
这就不是拍脑袋,而是有理有据的业绩规划。
2. 可诊断:哪层掉的最多,问题就在哪
每个阶段的转化率都能暴露问题:
线索→意向转化率低:市场线索质量差;
意向→商机转化率低:销售筛选弱或跟进不够;
商机→成交转化率低:方案竞争力不足或报价策略有问题。
漏斗就像X光,帮你看到销售体系的骨架。
3. 可优化:用数据驱动决策
很多公司盲目加人、加预算,其实根本不是人不够,而是过程效率太低。
比如你发现意向客户太多但没人跟,那不该去招更多销售,而是该优化CRM流程、自动提醒机制。
漏斗数据让管理从“拍脑袋”变成“算出来”。
05
销售漏斗怎么搭才合理?
漏斗不是标准答案,每个企业都得自己定义阶段。举个B2B销售漏斗的实用版本
关键是统一标准。 团队里每个人都得知道什么叫“意向”,什么叫“商机”。
不然一个人觉得“加微信”算商机,另一个人觉得得“见面”才算——那漏斗数据全乱了。
漏斗管理落地的三步法
漏斗想真正有用,不是画图、喊口号,而是要落地三步走:
第一步:真实的数据
这一步是地基。 漏斗数据必须真实,否则分析出来全是幻觉。
销售必须及时更新客户阶段;
管理者要定期清理无效线索;
每周例会时核对数据来源。
CRM系统不是摆设,数据不上线,你就永远在黑箱操作。
第二步:可视化的漏斗图
数据要看得见。 漏斗图能帮你一眼看到每个阶段的客户量、转化率。
一个成熟的销售团队,每周都要开“漏斗例会”, 讨论的不再是“你忙不忙”,而是:
“你现在有多少客户在谈方案?为什么报价阶段掉了30%?”
当销售开始用数据说话,团队的节奏就变了。
第三步:动作跟进机制
看漏斗只是开始,关键是要用它驱动作为。
对卡在某阶段太久的客户,自动触发提醒;
对掉单客户,统一复盘分析;
对底层客户,经理重点介入。
只有形成闭环,漏斗才真正发挥价值。
最后:销售漏斗不是图,是管理思维
很多人把漏斗当作图表看,但真正懂的管理者知道:漏斗是用来让销售这件事变得科学化、体系化的。
它告诉你:
哪些客户值得花时间;
哪个阶段最容易掉;
哪个销售最有效率;
下个月业绩大概多少。
漏斗不会骗人,它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你销售体系的真实状态。
看看到底是客户没兴趣,还是销售跟进断了;
是方案不打动人,还是报价不合理。
当你能从漏斗里看出问题、调整策略、预测结果—— 那一刻,你的销售管理,才算真正成熟。
——The End——
文中CRM系统模板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体验!
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
产品:企微SCRM系统+微信机器人+私域陪跑服务
承诺:产品免费试用七天,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已交付6000+ 2B企业
2025-06-07
2025-06-25
2025-06-08
2025-08-21
2025-07-12
2025-10-09
2025-04-01
2025-08-13
2025-09-08
2025-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