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关注“企微云”公众号完成申请
扫码加专属顾问企业微信,我们将协助您进行线上体验!
我要投稿
最近刷到一篇关于逐本私域转型的深度报道,越读越觉得心惊——这个曾经靠20万私域社群撑起半壁江山的品牌,居然亲手"解散"了所有用户群,转身在小红书靠内容玩出了新增长。
记得去年和一位美妆品牌主理人聊天,他苦笑着说:"我们养着30人的社群运营团队,每天24小时盯着群里的消息,月均投入50万搞活动,可用户活跃度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客服投诉群。"这几乎是行业通病:当私域变成标准化的"加好友-建群-发福利"流水线,看似庞大的用户池里,真正愿意为品牌停留的人越来越少。逐本的故事之所以触动我,正是因为它用一场"壮士断腕"的改革,撕开了传统私域的四个认知盲区。
他们究竟踩中了哪些传统私域的坑?又是如何在看似"公域"的小红书里重构私域信任的?这背后藏着四个值得所有从业者深思的破局逻辑——不是私域失效了,而是我们对私域的理解,该从"流量收割"的旧世界,迈向"价值共生"的新维度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不讲私域运营的方法论,给大家换一换口味,来聊一聊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所想所悟。
备注:深度文章来源于见实公众号:我为什么要亲手解散20万人的私域:独家对话逐本刘倩菲。
01
当私域规模成为信任杀手:从“重运营陷阱”到“轻量私域”的觉醒
逐本解散的 20 万私域,这个看似激进的决定背后,藏着所有私域运营者都曾踩过的坑 —— 我们总以为 “用户越多越好”,却在规模扩张中慢慢弄丢了私域的灵魂。
作为从业者,我曾陷入 “规模崇拜” 的误区,直到看见那些从 500 人核心群裂变到 5000 人 “客服群” 的崩塌,才惊觉:私域的信任浓度,从来不是靠人数堆出来的。
01
传统私域的悖论:规模越大,信任越薄?
你有没有发现,当私域社群人数突破5000人时,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我曾在服务过的品牌里亲眼见证:最初几百人的核心用户群,靠创始人亲自回复消息、手写感谢卡,能做到90%的消息打开率。但随着“规模化运营”的KPI压下来,社群像吹气球一样膨胀到20个5000人满群,换来的却是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客服团队从5人扩招到30人,仍应付不了每天2000+条咨询;标准化话术替代了个性化沟通,“亲,这款产品适合油皮哦”的回复重复上千次;甚至为了维持活跃度,不得不每天发3次红包、5次促销链接,最后用户要么屏蔽群聊,要么一看到品牌消息就条件反射般划走。
用户量每增长10%,服务成本就会飙升25%,而信任值却在促销轰炸中持续磨损。
逐本的20万私域正是陷入了这个死循环:用户把群当成了“24小时客服热线”,半夜三点催物流、反复追问成分表的消息塞满后台,运营团队80%的精力耗在售后答疑,真正能用来挖掘用户需求、设计互动活动的时间少之又少。更致命的是,当品牌不得不为了“维持规模”而持续投入人力、福利成本时,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临界点——这样的私域,早已不是“资产”,而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负债”。
02
轻量私域觉醒:信任浓度,比用户数量值钱
痛定思痛后,逐本做了一个反直觉的决定:解散所有私域,转身扎进小红书评论区。
这个看似“倒退”的动作,却暗合了私域的底层逻辑——私域的核心从来不是“把用户圈进自己的地盘”,而是“在用户愿意停留的地方,建立高密度的信任连接”。
在小红书,逐本的运营团队不再执着于“加好友数”,而是蹲守在每一条产品笔记的评论区:用户说“卸妆油乳化速度能不能更快”,研发团队3天内给出改良方案;有人抱怨“赠品包装不够环保”,创始人刘倩菲亲自回复“下一批改用可回收材料”,并把这个对话截图发在品牌账号上。看似“零散”的互动,反而让80%的新品灵感直接来自用户真实需求——蒸汽眼罩的诞生,就源于评论区里100多条“希望出差时能快速放松”的留言。
这种“轻量私域”思维,教会我一个关键认知:真正的私域价值,藏在“信任浓度”里。与其花精力维护10万泛泛之交的僵尸粉,不如在1000个核心用户的高频互动中,把品牌变成他们的“自己人”。就像逐本运营负责人说的:“以前我们总怕用户流失,现在才明白,当你能接住用户的每一个真实声音,他们反而会主动追着你跑。”
02
私域阵地的再定义:从 “微信封闭生态” 到 “平台型大私域” 的破圈
曾经我坚信 “私域必须锁在微信里”,直到看见逐本在小红书的逆袭 —— 这个曾把 90% 精力押在企业微信的品牌,竟在看似 “公域” 的平台上,用内容撕开了新私域的大门。
作为从业者,我曾困在 “微信即私域” 的思维茧房里,直到发现那些在评论区主动 @品牌的用户、在直播间蹲守的粉丝,早已用行动证明:私域的阵地,从来不该被工具定义。
01
我们都误解了“私域阵地”的本质
曾经我也是“微信私域原教旨主义者”,坚信只有把用户圈进企业微信、锁进社群,才算真正的私域运营。直到看到逐本在小红书的破圈,才惊觉自己陷入了“阵地执念”的误区——私域的核心从来不是“物理空间的归属”,而是“用户心智的连接深度”。
小红书为什么能成为“天然私域场”?对比微信生态,它有三个不可替代的优势:
1. 精准流量自带“信任滤镜”:用户主动搜索“敏感肌护肤”“卸妆油测评”时,已经带着明确的消费意图,比微信里被动添加的好友转化率高3倍以上;
2. UGC互动天生反“标准化”:用户在评论区聊“乳化速度”“糊眼睛体验”时,天然形成“真实口碑场”,比品牌自说自话的社群种草更有说服力;
3. 算法助力“泛私域触达”:一条优质笔记能通过推荐机制触达50万潜在用户,相当于微信里100个满员社群的传播力,却不需要支付高昂的人工运营成本。
“以前在微信发10条消息,只有100人看到;在小红书发1条优质内容,能自然裂变到10万人,还能源源不断吸引主动关注的‘自来水’。”这打破了我对“私域必须封闭”的固有认知——真正的私域阵地,应该是用户在哪里产生信任,我们就去哪里建立连接。
02
在公域流量里种“信任种子”
如果说传统私域是“把用户圈进自家花园”,逐本的做法更像是“在公共森林里打造专属景观”:
他们在小红书搭建了三层转化链路:
1. 公域内容引流:用“清欢节”IP制造稀缺性
每年3月的“清欢节”,不是简单的促销活动,而是结合品牌“东方芳疗”调性,推出独家研发的限定套装(如“以油养肤礼盒”),并邀请用户参与“成分溯源直播”,让公域里的潜在用户通过内容产生“这个品牌懂我”的认知;
2. 互动沉淀信任:创始人直播做“一号连接点”
刘倩菲每周五的直播,从不刻意卖货,而是像朋友一样聊“最近收到的用户反馈”“新配方的研发故事”,甚至会在直播间当场回应某个用户的评论:“上周有位姐妹说眼霜管口设计不够方便,我们已经改成按压泵了,下个月就能见面”。这种“看得见的回应”,让公域流量转化为“心智私域”——数据显示,看过直播的用户,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40%;
3. 数据反哺产品:让公域互动成为私域资产
通过分析小红书评论区的高频词(如“熬夜急救”“换季维稳”),逐本研发出针对性新品,再将这些“用户共创”的故事做成内容反推回公域,形成“流量-信任-产品-流量”的闭环。最惊艳的是,他们靠10万小红书粉丝,年销1000万瓶卸妆油,覆盖500万用户,人效比是传统微信私域的5倍以上。
这让我意识到:私域不该是“围墙内的自嗨”,而应该是“开放生态里的信任网络”。当我们用内容在公域种下信任的种子,用互动让种子发芽,最终会在用户心里长成一片专属的“品牌森林”——这才是“大私域”的真正含义。
03
创始人IP vs 标准化服务:私域信任的底层逻辑重构
从逐本的转型之路,我们看到私域运营的终极答案——不是困在工具里做加法,而是回到“人”的本质做乘法。当品牌学会用轻量姿态拥抱用户、在开放生态建立连接、让创始人成为信任纽带,私域才能真正从“流量容器”进化为“价值共生体”。
01
传统私域正在输掉“温度战”
曾经我们迷信“服务即信任”,却忘了机械回复永远暖不了人心。
我见过太多品牌把私域信任建立在“标准化服务体系”上:花100万搭建CDP系统打标签,培训20人客服团队背“3分钟响应率”KPI,甚至编写500条标准化话术应对各种咨询。但现实很残酷——用户能一眼看穿“亲,这边建议您”背后的模板化,离职率30%的客服团队永远接不上用户的“上次聊到一半的需求”,连逐本这样的精细化运营者,都曾陷入“投入越多,信任越虚”的怪圈:
他们曾用CDP系统给用户打300+标签,试图用“精准服务”打动人心,却发现用户在社群里@客服十次,不如创始人在直播里随口提一句“看到有姐妹说眼霜盖子不好拧,我们改了”来得触动。数据更直观:标准化服务的私域复购率长期停留在15%,而创始人IP参与的互动场景,用户主动咨询量提升200%,复购率飙升至35%。
这让我意识到,传统私域的信任体系有个致命漏洞:当品牌试图用“团队服务”替代“个人连接”,就像用无数块拼图拼出一个完美形象,却忽略了用户真正需要的,是能记住他们名字、听懂他们抱怨的“具体的人”。
02
用“真人温度”融化信任冰层
逐本的破局点,藏在刘倩菲每周五的直播间里。
这个不化妆、穿棉麻衬衫的创始人,从不按“品牌人设”出牌:她会在直播里翻出用户半年前的评论:“记得去年双11,有个叫@小羽 的姐妹说想要无香型卸妆油,现在我们终于调出来了,今天样品就在我桌上”;也会聊自己创业时的焦虑:“上个月生产线出问题,我凌晨三点蹲在工厂改配方,你们收到的那批货,瓶身上的批号还是我亲手写的”。这些“不完美”的真实细节,反而让用户觉得“这不是品牌,是一个真的在听我说话的朋友”。
更关键的是,她把“产品研发”变成了信任基建:当用户在评论区问“为什么面霜卖169元”,她直接打开供应链表格直播:“你们看,这是我们直采的海茴香原液,成本比大牌同成分低40%,但品质一样,因为我们砍掉了所有中间溢价”。这种“把底牌摊开”的沟通方式,比任何客服话术都更有说服力——数据显示,看过创始人直播的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度提升60%,且更愿意成为“自来水”,主动在小红书晒单时@刘倩菲。
这给了我颠覆性的认知:创始人IP不是锦上添花的“流量噱头”,而是私域信任的“底层代码”。当品牌主理人亲自成为“首席连接点”,用个人化内容替代标准化服务,就像在用户心里种下一颗“信任锚点”——用户知道,无论客服怎么换、活动怎么变,那个会记住他们需求、愿意为他们改配方的创始人,永远在直播间等他们。这种“一对一的确定感”,才是私域信任最坚硬的基石。
04
私域的本质是 “信任复利”,而非 “流量套利”
最近和一位刚入行的运营新人聊天,他困惑地问:“我们每天在社群发5次优惠券,加粉率却越来越低,到底哪里错了?”这个问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太多品牌对私域的误解——当我们把私域当成“流量套利场”,用“加好友-发券-促单”的流水线思维做运营,其实早已偏离了私域的本质。
01
流量套利的致命伤:信任是有“保质期”的
行业里曾流行过一套“私域三板斧”:用低价福利吸引用户加企微,用自动化话术推送促销信息,用“限时折扣”刺激即时转化。数据看似漂亮:3个月加满10万好友,月销提升20%,但撕开表皮全是隐患:
信任透支恶性循环:用户被“1元秒杀”吸引进群,却发现每天收到10条促销链接,最终要么屏蔽群聊(数据显示,70%的社群在30天后活跃度低于5%),要么养成“只等打折”的薅羊毛心态,客单价始终停留在低价区间;
服务成本无底洞:为了维持流量规模,品牌不得不持续投入福利预算,某美妆品牌曾算过账:每月发券成本占私域营收的35%,扣除人力和运营成本后,净利润率不足5%;
流量来了留不住:当同行用更大的折扣撬走用户,辛苦搭建的私域池瞬间“漏成筛子”——这就是流量套利的本质:你买到的从来不是用户,而是暂时停留在账号里的“数字”。
逐本曾走过同样的弯路:20万社群里,80%的消息是客服回复和促销信息,用户复购率仅12%,最后不得不靠解散社群“止血”。这个教训让我明白:私域的核心不是“流量收割效率”,而是“信任积累速度”。就像存钱需要持续定投,信任需要日复一日的“价值交付”。
02
信任复利的真相:把用户变成“长期股东”
逐本转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把“用户信任”写入KPI:不再考核好友添加量,而是追踪“用户主动咨询率”“非促销期复购率”“UGC内容产出量”。他们用三个动作,把私域变成了“信任复利账户”:
1. 用“用户共创”积累信任本金
在小红书评论区,逐本建立了“需求收集站”:用户说“戴口罩闷痘怎么办”,研发团队3周内推出“口罩肌护理油”;有人建议“护发精油瓶身太滑”,设计师直接在直播间展示改良方案。这种“你的声音被听见”的体验,让用户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产品共创者”,数据显示,参与过需求反馈的用户,复购率高达45%,是普通用户的3倍。
2. 用“产品力”放大信任杠杆
私域信任的终极支撑是产品。逐本“清欢节”推出的169元海茴香面霜,敢对标500元竞品,靠的是直连原料产地的供应链优势。创始人刘倩菲在直播中晒出的“成本明细表”,让用户看到“去掉品牌溢价,好产品可以不贵”,这种“把性价比写在脸上”的真诚,比任何营销话术都更有穿透力——该单品上线3个月卖出50万瓶,70%来自非促销期复购。
3. 用“反效率思维”沉淀信任时长
传统私域追求“高频触达”,逐本却选择“低频高质”:每周一次创始人直播,每次2小时只聊产品研发、用户故事和生活感悟,拒绝“秒杀倒计时”式的逼单。这种“慢运营”反而产生神奇效果:用户会提前设置闹钟蹲直播,在评论区写下“等了一周,终于等到新配方讲解”,直播间互动率比促销型直播高200%,用户对品牌的情感粘性,就在这一次次“不功利”的对话中悄悄扎根。
04
私域的终极等式:信任>流量×转化率
做了8年私域运营,我越来越觉得,真正的私域高手都在算一道“信任算术题”:当你把用户当成“一次性流量”,收获的是“加粉-流失-再拉新”的无限循环;当你把用户当成“长期信任伙伴”,得到的是“互动-共创-推荐”的复利增长。
就像逐本解散20万社群后反而跑得更快,因为他们终于明白:私域的本质,从来不是手机里的一个好友列表,而是用户心里的一个信任账户——你存进去的是真诚、是价值、是被看见的温度,最终收获的,才是穿越周期的增长力。
以上就是本篇内容,共勉。
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
产品:企微SCRM系统+微信机器人+私域陪跑服务
承诺:产品免费试用七天,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已交付6000+ 2B企业
2025-01-07
2024-10-30
2024-10-30
2025-01-23
2024-10-30
2024-10-30
2025-01-15
2025-01-15
2024-10-30
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