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

别卖产品,卖“痛点”

免费试用
 
别卖产品,卖“痛点”
发布日期:2025-05-12 22:11:03 浏览次数: 106 来源:朱威商业思考

▲点击上方卡片 关注后右上角加星标▲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尴尬:熬夜写的卖货文案,自认为刀刀见血,结果客户看完毫无波澜?朋友圈的促销广告,别人家能引爆咨询,你的却石沉大海?问题可能就出在——你挠的都是“假痒痒”。

就像给感冒的人卖羽绒服,给沙漠游客推销雨伞,再卖力吆喝都是徒劳。真正的痛点文案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当客户的“嘴替”,替他们说清那些“心里难受但说不出口”的憋屈

文案只有戳中用户痛点,才能有理想的转化。那痛点文案到底怎么写呢?今天这篇内容我就带你一起来拆解这里的底层逻辑,耐心看完,一定让你收获巨大。


一、为什么你的文案总挠不到痒处?


凌晨三点的居民楼里,一位母亲在朋友圈写道:"孩子发烧40度,根本叫不到车"。这样的抱怨被滴滴产品经理捕捉到后,直接推动了"一键紧急叫车"功能的诞生。


真正的痛点就像鞋里的沙子——它不致命,但让人坐立难安,直到你弯腰脱掉鞋把它倒出来

消费者往往说不清自己需要什么,但总感觉哪里难受,就是吃不下睡不香。


乔布斯曾说:"消费者不知道自己想要触屏手机,直到我们把它递到手里"。好文案要做的,就是把用户喉咙里卡着的那根刺,用文字轻轻挑出来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痛点本质是需求未被满足的“缺口”。当这个缺口产生的张力超过行动成本时,消费者才会掏钱


文案的作用,就是放大缺口的痛感,同时降低行动的阻力。


二、也不能把顾客的抱怨当圣旨


如果你做为产品经理,听到客户说“想要更快的马”,你会埋头养赛马还是去造汽车呢?


很多时候用户的抱怨,往往是伪装的外表。再比如当用户痛到词不达意时,就像牙疼的人捂着腮帮子喊“要冰块”,其实真正需要的是根管治疗。


这些带着情绪泡沫的抱怨,就像大雨天的车窗——需要雨刮器刮去水痕,才能看清真正的道路方向。


1. 语言表达失真:97%的消费者存在「认知翻译偏差」,用生活经验描述专业问题(比如把“加载慢”说成“手机卡顿”);

2. 情绪干扰:带着负面情绪反馈时,60%的内容是对情绪的宣泄而非事实(“这破软件太难用了”≈“我不会用这个功能”);

当我们剥开这些表达迷雾,会发现用户的第一层需求往往浮在水面:比如健身房的“月瘦10斤”,像止痛片能快速缓解焦虑,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为了更好理解和把握,我把痛点再细化拆分三个层次:


1. 表层痛点:看得见的水上冰山


健身房海报写着"月瘦10斤",瞄准的是肉眼可见的肥胖问题。这是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像牙疼时的止痛片,立竿见影但效果短暂。

我们拆解一下这里的底层逻辑


· 触发机制:生理需求(饥饿/疼痛/疲劳);
· 决策特点:即时性强、决策周期短;
· 致命伤:容易被替代,陷入价格战。

2. 中层痛点:情绪的引爆点


当星巴克在杯子上写"你的名字",它解决的不仅是咖啡需求,更是都市人渴望被看见的情感需求。


这个层面的痛点有点像暗流,表面平静却力量惊人。

来看下这里的心理学逻辑


· 社会认同:害怕被群体排斥的焦虑(别人家孩子都报了班);
· 损失厌恶:对失去的恐惧远大于获得的快乐(限时折扣最后3小时);
· 承诺一致:人们会主动维护自我人设(自律的人都在用XX阅读器)。

3. 深层痛点:价值观的同频


苹果"Think Different"系列广告从不说配置参数,而是用爱因斯坦、马丁·路德·金的影像唤醒观众内心的叛逆感。


这个层面的痛点直指存在价值——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来看下这里的内在逻辑


· 表层痛点卖产品,深层痛点卖身份;
· 通过“认知失调理论”制造张力: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落差;
· 典型案例:奢侈品文案从不谈材质工艺,只谈"你值得拥有更好的人生"。


三、实际操作时要避开的三个坑


1. 虚张声势的恐吓营销


比如净水器广告用"喝自来水等于慢性自杀"的标语,这样让人看了有种被诅咒的感觉,很容易引发消费者的反感。


而真正的痛点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伪痛点很多时候像雷阵雨,声势大雨点小。

这里把握住这两个心理学底线


· 恐惧诉求必须符合“恐惧阈值”:威胁可感知、解决方案可信;
· 过度恐吓会触发心理防御机制(逃避/否认)。

2. 自嗨式想象痛点


比如一个智能手表品牌曾推"商务人士必备"卖点,实际用户最常用的是闹钟和计步功能。


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真正的痛点要蹲下来看用户,而不是站在高处自己臆想。

这里送你几个自我检测的思维


· 是否混淆了“用户需求”和“企业愿景”?
· 是否用行业术语替代了用户语言?
· 是否陷入“知识的诅咒”(专家视角的盲区)。

3. 无法闭环的需求陷阱


有个生鲜APP曾主打"30分钟送达",结果用户投诉"送到的青菜都是被摔烂的"。这种伪痛点就像给人止痒却抓破皮肤。

记住这个逻辑校验公式


痛点真实性 = 需求强度 × 解决方案可行性。(当任意一项趋近于零,整个命题就崩塌了。)

四、挖掘痛点的四个方法论

  
1. 观察法


宜家设计师会记录顾客在沙发区的行为:70%的人会先坐下再躺下,15%的人会脱鞋——这些动作比问卷更能揭示真实需求。

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这样的:


· 语言会修饰意图,但身体反应不会说谎;
· 说出来的需求和做出来的需求,往往存在30%以上的偏差。

2. 用搜索数据说话


一个母婴品牌通过电商平台搜索词发现,"防吐奶"的搜索量是"婴儿奶瓶"的3倍,于是推出45度防胀气奶瓶,推向市场一举获得成功。

来总结一下逻辑链路


搜索词(显性需求)→ 浏览轨迹(兴趣验证)→ 差评分析(痛点确认)→ 复购率(需求强度)。

3. 逆向思维


比如一个国产手机品牌,发现某国际大牌的差评集中在"电池续航短",于是打出"充电5分钟,狂刷3小时"的文案,市场反响强烈。

记住这点心理学的底层逻辑


· 负面信息记忆强度是正面的3倍;
· 解决已有痛点比创造新需求更容易建立信任。

4. 场景切片


有助于还原决策的“关键时刻”。


比如智能门锁品牌的经典文案:"你的安全感,不该拴在钥匙扣上"——精准还原了忘带钥匙、抱着购物袋在门口翻包的狼狈场景。

记住场景构建的三个要素:


· 时间压力(暴雨天打不到车)  
· 空间限制(狭窄厨房难施展)  
· 社交压力(家长会不想让孩子丢脸)  

五、万能痛点公式:需求×情感²  

痛点强度=(迫切程度+使用频率)×情感共鸣²

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理解这个公式:


· 外卖平台"送啥都快"是60分文案,"超时赔付"的底气才是90分;
· 某教育机构把"名师授课"升级为"别让孩子的未来卡在起跑线上",转化率相比之前明显提升。

以服装行业为例,我来演示一下打造痛点文案的三个步骤


1. 具象化困境:每天早晨在衣柜前站15分钟;
2. 唤醒情绪记忆:那种'又没衣服穿'的焦虑感;
3. 给出救赎方案:XX胶囊衣橱,7件单品搭出30天不重样。

结 语


最好的痛点文案,是让消费者看完后恍然大悟:"这就是我一直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感觉"。就像支付宝当年那句"知托付",三个字道尽了人们对资金安全的渴望。


说到底,写痛点文案不是给产品写说明书,而是当用户的“树洞”——你得先听懂他们深夜翻来覆去的叹气,才能写出让他们拍大腿喊“这就是我”的句子


就像菜场大妈不会说“生鲜供应链”,但一句“这鱼眼珠子还发亮呢”,立马让人心甘情愿掏腰包。

所以,当你学会用消费者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故事,产品离卖爆又近了一步


再读一读这两篇好文

· 不做高认知的穷人

· 营销的本质,就是搞定人性


更多更深度的内容,欢迎你加入我的私密圈子【朱威和朋友们】,定位是“为生意增长赋能-帮朋友们多做成交多赚钱”。会分享那些商学院里不会教、市面上看不到、老板们都关心的深度商业和营销内容。包含『深度连接计划』系列付费文章,以及各种营销工具、策划方案、SOP文档等。我把我知道的东西,都告诉你,强烈推荐你来加入我们→欢迎加入『朱威和朋友们』高价值私密圈子也可以→点击这里先了解朱威本人


交流合作\问题咨询,扫码添加



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

产品:企微SCRM系统+微信机器人+私域陪跑服务

承诺:产品免费试用七天,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已交付6000+ 2B企业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