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关注“企微云”公众号完成申请
扫码加专属顾问企业微信,我们将协助您进行线上体验!
我要投稿
用户内容运营:私域的终局是品牌用户社区
一、私域部门痛点
大多数企业的私域社群,活跃期只有短短一周。一开始还挺热闹,发点福利、搞点互动,大家看着像有点参与感。但没几天,群就静了,成了广告通知群,只有运营还在兴奋地发着促销信息,像一个人在对着空气喊话。
为了“续命”,运营团队常用的办法就是安排“氛围组”上场——一群内部人假装顾客,负责提问、点赞、夸产品、晒体验,试图通过“有人在聊”的氛围带动其他人开口。
但问题是,这种自导自演太容易穿帮。几次互动后,老群员很快就看穿这些“熟面孔”是托儿。群一旦被识破在演戏,用户的信任感也随之崩塌。
社群不是靠演技撑起来的,持续的高质量内容和真实的用户互动,才是避免“死群”的解药。
私域圈里常说:“私域的本质是构建关系。”很多企业也确实相信,只要和用户建立了“私交”,就能不断挖掘他们的长期价值,提升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LTV)。但现实往往是,LTV只是企业的一厢情愿。
让复购率崩塌的,有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产品有“新鲜期”和“疲劳期”
就拿卖螺蛳粉的品牌来说,企业会这么算:一个用户一周吃两次螺蛳粉,一个月买8袋,一年就是96袋,看起来是笔稳稳赚的生意。但用户真会一年吃96袋螺蛳粉吗?几乎不可能。
用户刚接触产品时确实可能狂热消费,这叫“甜蜜期”。但很快就会吃腻,进入“倦怠期”,然后是“空窗期”——这一段时间内,他可能完全不想再碰这东西了。企业在估算LTV时,往往忽略了这种心理节奏,导致复购预期和实际行为脱节。
第二,没有服务,就谈不上关系
所谓“构建关系”,不是靠发优惠券、群里问早安晚安来实现的。如果你的私域做不到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比如答疑解惑、推荐内容、解决问题,用户为什么还要留着你?更别说情绪价值了。
说到底,复购靠的是服务,不是套路。真正有效的私域,不是运营部门干的事,而是服务部门的活儿。只有当你的服务持续对用户有用、有感、有温度,复购才可能发生,LTV才不只是理想中的数字。
那些能把私域做好的企业,几乎都有一个共性:人多。私域部门往往是几十人、上百人的大团队。而做不好的企业,基本都是几个人凑一块“凑合干”,甚至只有一个人打杂式运作。根据《2019~2022私域人才需求与薪酬调研报告》显示,63%的企业私域团队人数只有1~5人,根本构不成真正的“服务系统”。
但人多了,就一定好吗?不一定。
一些以私域见长的头部品牌,比如某国货美妆品牌,团队上千人,却普遍面临“人效低”的问题。比如白小T,在2021年11月通过私域卖了1600万元,但团队净利润大约只有500万元,背后运营人员多达200人。泡泡玛特也一样,曾在视频号三天卖了2520万元,但背后消费者运营中心也配了200人。
私域要做复购,本质上是服务驱动。服务能不能做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人”来做。比如某食品品牌的做法是,针对高价值用户配1对1客服,强化他们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许多看似棘手的私域问题,比如用户留存率、活跃度,其实都可以靠增加人力去解决。但这样一来问题也来了:用户端的体验提升了,企业端的人效却拉低了。
两百人的团队、几百万的净利,这样的私域买卖值不值?答案其实不在表面数字,而在于企业对私域部门角色的定义:它只是卖货工具,还是品牌长期价值的承载者?这决定了你怎么看这笔账。
私域到底是个什么部门?很多企业根本没想清楚。
在不同的公司里,私域的定义五花八门。有的把它当成电商部下属的会员运营中心,有的视它为和天猫、京东并列的一个电商渠道;有的企业认为它是自媒体内容之后的用户承接团队,还有的干脆把它归为数字化中台。
但不管怎么归类,有一点是共通的:私域部门想独立做事,非常难。
比如,想做会员分级,要品牌部审核你是不是和品牌调性冲突了;想做促销,要电商部门同意,怕你打乱定价;想从线下门店导流,还得销售团队配合做数据埋点。你会发现,几乎每一步都离不开其他部门的支持。
这背后的问题是:企业把“私域”当成一个部门,而不是一个结果。其实,私域不是某个团队单独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整个公司要一起努力追求的成果。单靠一个私域部门,解决不了组织结构带来的问题。
很多企业做不好私域,根源不在预算、不在技术,也不在人手,而在认知偏差:他们根本没搞清楚“私域到底是什么”。
在我们看来,私域的终极形态应该是“品牌用户社区”。
传统私域是用漏斗筛用户、榨用户的价值;而品牌社区,是搭梯子、帮用户成长。前者关注的是转化率和ROI,后者关注的是关系和共建。
如果你把用户当流量,你只能赚一笔钱;但如果你把用户当社区的一份子,他们就可能成为你的长期合作伙伴。
他们的方法是:赋予用户不同的“角色”,把他们拉进品牌的叙事里。这个用户角色图谱分四层:
围观者:只是看看,不参与;
体验者:为产品付费;
拥护者:认同理念、主动互动;
建设者:与品牌共同成长,甚至将人生事业绑定在一起。
私域的未来,不是“运营”,而是“共建”。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增长方式。
二、私域的终局是品牌用户社区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结论。
让科技不再冰冷:骁龙「先享体验计划」带你真实上手
想让普通用户关注像骁龙这样的“幕后”技术品牌?光讲技术参数可不够,得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它带来的好处。这就是他们推出「先享体验计划」的初衷。
简单说,这是一个让你抢先玩、真实评的“科技尝鲜团”:
· 抢先玩: 他们会不定期挑选搭载最新骁龙技术的热门终端(手机、电脑、耳机等),开放给感兴趣的“骁友”申请体验。
· 真实评:入选的骁友拿到产品后,深度使用,然后完全基于自己的真实感受,产出各种形式的体验报告——可能是视频、图文,甚至直播分享。
· 大家说: 这些来自真实用户的、充满个人视角的测评,就是骁龙技术实力的最佳“代言人”(嘴替)。它们比官方宣传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为什么这招更有效?
· 具象化感知:用户不是听抽象的技术名词,而是亲手摸到、用到,感受到技术带来的流畅游戏、清晰影像、持久续航等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了解骁龙品牌最直接的窗口。
· 信任背书:真实用户的分享天然更具可信度。
· 口碑裂变:这些真实的测评内容不仅留在骁龙社区,更会通过体验官们的社交媒体(朋友圈、微博、B站等)传播出去,像滚雪球一样吸引更多潜在用户关注骁龙,最终成为品牌的粉丝。
「先享体验计划」就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科技触手可及,让用户成为品牌最好的“自来水”。
对于像高通这样偏2B的品牌来说,如何把复杂的技术优势讲给C端用户听,并让大家真正感兴趣,是骁友会成立初期面临的一大难题。
所以他们并不是简单地讲技术,而是把技术“种”进真实场景中。围绕骁龙芯片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能力,他们设计了各种有趣、接地气的内容活动,让用户在参与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骁龙的技术价值。
比如,在手游场景下,他们配合《骁龙电竞先锋赛》,在社区里推出了很多衍生活动:线下观赛团、线上预热赛、春季赛报名通道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电竞玩家参与,也让大家亲身体验到骁龙芯片在游戏性能方面的表现。
在手机摄影场景上,他们策划了一个叫《骁游记》的旅拍活动。旅途中,用户用手机记录沿途的风景、美食、人像,实际体验了手机在微距、超广角、人像摄影等方面的表现。这不仅展示了骁龙对手机影像的强大支持,还让用户拍得开心、玩得尽兴。
还有一次特别有意思的活动是“去高黎贡山拍菌子”。这场旅拍结合了当时社交媒体上的热话题“吃菌子”,既新鲜又有趣。大家在山林里一边采菌子,一边用手机各种拍照,对芯片如何提升拍摄质量有了直观感受。而行车途中,骁龙智能座舱的各种功能体验也在无声中渗透给用户。
他们所有的内容活动都围绕一个原则:让用户在真实的使用场景里,体验骁龙产品的技术实力,而不是靠品牌自说自话去推销。
通过这些沉浸式活动,骁龙技术不再是一堆看不懂的参数,而是变成了每一个用户能切实感受到的体验优势。用户的真实反馈和分享,最终就形成了品牌口碑的扩散,让更多人因为内容接触产品、因为体验信任品牌。这才是骁友会真正想做的事。
对于像高通这样偏2B的品牌来说,如何把复杂的技术优势讲给C端用户听,并让大家真正感兴趣,是骁友会成立初期面临的一大难题。
所以他们并不是简单地讲技术,而是把技术“种”进真实场景中。围绕骁龙芯片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能力,他们设计了各种有趣、接地气的内容活动,让用户在参与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骁龙的技术价值。
比如,在手游场景下,他们配合《骁龙电竞先锋赛》,在社区里推出了很多衍生活动:线下观赛团、线上预热赛、春季赛报名通道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电竞玩家参与,也让大家亲身体验到骁龙芯片在游戏性能方面的表现。
在手机摄影场景上,他们策划了一个叫《骁游记》的旅拍活动。旅途中,用户用手机记录沿途的风景、美食、人像,实际体验了手机在微距、超广角、人像摄影等方面的表现。这不仅展示了骁龙对手机影像的强大支持,还让用户拍得开心、玩得尽兴。
还有一次特别有意思的活动是“去高黎贡山拍菌子”。这场旅拍结合了当时社交媒体上的热话题“吃菌子”,既新鲜又有趣。大家在山林里一边采菌子,一边用手机各种拍照,对芯片如何提升拍摄质量有了直观感受。而行车途中,骁龙智能座舱的各种功能体验也在无声中渗透给用户。
他们所有的内容活动都围绕一个原则:让用户在真实的使用场景里,体验骁龙产品的技术实力,而不是靠品牌自说自话去推销。
通过这些沉浸式活动,骁龙技术不再是一堆看不懂的参数,而是变成了每一个用户能切实感受到的体验优势。用户的真实反馈和分享,最终就形成了品牌口碑的扩散,让更多人因为内容接触产品、因为体验信任品牌。这才是骁友会真正想做的事。
【前线有骁友】是骁友会推出的一档特别活动,他们会在小程序上招募用户,成为品牌的“前线特派员”。这些骁友将走进各类赛事、发布会、科技峰会的现场,第一时间体验产品与技术,并以“用户视角”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分享和报道。
让用户参与内容建设,对品牌到底有什么好处?
一方面,任何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社区,都离不开用户创造的内容(UGC)。品牌运营人员再厉害,也不可能撑起整个社区的内容生态。只有让用户主动产出内容,社区才能持续生长、源源不断地热闹下去。
但更重要的是,当品牌把内容创作的机会交给用户时,其实是在赋予他们一种“新身份”。
现实中,一个用户可能只是朝九晚五的职员、HR、工程师。但在社区里,他可能是擅长手机摄影的“拍照大神”,是户外徒步圈里的“路线领队”,是评测科技产品的“内容博主”。品牌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也让他们在社区中找到了新的价值感。
这才是品牌社区真正的意义所在:不仅让用户围观品牌,更让他们参与品牌,共同成长。当用户愿意与品牌并肩走得更远,他们不只是消费者,更是品牌的“共建者”。品牌成就用户,用户也会反过来托举品牌。
三、企业用户内容运营,借助内容社区叙事的价值好处
当企业学会通过用户社区讲故事,而不是一味地吆喝产品,私域运营就会有质的改变。为什么要借助社区进行叙事?因为它带来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第一,能有效过滤羊毛党。很多企业一做私域,就会遇到一群只为领券、薅羊毛而来的人。这些人不是真的用户,也不会长期留下。但如果是靠社区内容吸引来的用户,他们往往是对品牌有兴趣、有共鸣的人,更容易留下来、产生价值。
第二,组织管理成本更低,人效更高。在一个活跃的社区中,用户之间会自发互动、讨论、答疑,不需要企业投入大量客服人力,效率自然更高。
第三,企业不再被流量绑架。过去很多品牌都依赖平台广告买量,一旦平台政策变了,流量成本飙升,生意就难做了。但社区本身能产出内容、有传播力,就能自己“长流量”,降低对平台的依赖。
第四,社区还能凝聚一批真正热爱品牌的人。这些人不只是用户,更是品牌的“传教士”,会主动安利、维护品牌形象。当企业遇到舆情、危机时,这些拥护者和建设者能为品牌发声、撑腰,大大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结语:私域的本质是“人的联结”
说到底,有温度、有内容、有归属感的社区,是私域的终极形态。企业不只是卖货,更是和用户一起成长。做私域,最终不是为了建群发券,而是为了构建人与品牌之间更深的连接。而真正能托起这层连接的,不是简单的活动策划或营销手段,而是用户的真实参与和内容共创。当企业愿意放下“主导者”的姿态,让用户成为社区的主角,用他们的语言讲述使用体验、生活场景、价值认同,品牌才真正走进了用户的世界。
社区不只是一个渠道,更是一种关系结构。通过内容叙事,用户在社区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围观者逐步成为体验者、拥护者,甚至建设者。品牌也不再是冷冰冰的产品提供者,而是一个可以陪伴用户成长、共同进步的角色。
私域的长期价值,不靠套路,而靠信任和参与。讲好用户的故事,品牌的未来自然会被更多人看见。
“社区不是渠道,而是关系结构。当用户从围观者成长为建设者,品牌便从‘产品提供者’蜕变为‘人生合伙人’。”
品牌用户社区的终局,是让用户借由内容找到归属感,让品牌通过叙事成为用户生活的一部分。这条路不靠套路计算LTV,而靠信任与共建成就长期价值。
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
产品:企微SCRM系统+微信机器人+私域陪跑服务
承诺:产品免费试用七天,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已交付6000+ 2B企业
2025-08-19
2025-08-19
2025-04-17
2025-07-18
2025-09-15
2025-11-05
2025-04-10
2025-07-18
2025-04-12
202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