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关注“企微云”公众号完成申请
扫码加专属顾问企业微信,我们将协助您进行线上体验!
我要投稿
摘要:AI 大模型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基础通用大模型到行业专用大模型,从云端部署到端侧应用,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技术也在持续迭代。这波 AI 热潮,也让不少人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机会,纷纷想要入局。但面对 AI 领域众多的发展方向,究竟哪些更具潜力?普通人又是否适合切入?这便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核心内容。
AI 大模型的四个发展方向
审视自身,是否适合切入?
01
—
AI 大模型的四个发展方向
目前AI大模型发展的方向总共有4个方向:
基础通用大模型
基础通用大模型堪称 AI 领域的 “超级大脑”,以 ChatGPT、DeepSeek 为典型代表。它们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具备了强大的语言理解、生成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智能表现,从日常对话到专业知识解答,从文案创作到代码编写,几乎无所不能。
然而,要在基础通用大模型这个赛道崭露头角,难度堪称 “地狱级别”。一方面,技术门槛高耸入云,需要顶尖的 AI 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他们不仅要精通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复杂技术,还得具备深厚的数学、统计学功底,才能在模型架构设计、算法优化等核心环节实现突破。另一方面,资金需求更是天文数字,训练一个大规模的基础通用大模型,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像英伟达的 A100、H100 等高算力 GPU 芯片,采购成本高昂,而且训练过程中的电力消耗也是持续不断的 “烧钱黑洞” 。所以,普通玩家想要涉足这个方向,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就像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攀登珠穆朗玛峰,困难重重。
通用大模型与硬件结合
通用大模型与硬件结合的方向,是将 AI 的 “智慧” 融入到具体的硬件设备中,实现更智能、更高效的交互与应用,其中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在自动驾驶领域,大模型就像是车辆的 “智能驾驶员”,通过对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实现对路况的精准感知、路径规划以及车辆的智能控制。比如特斯拉的 Autopilot 和 FSD 系统,不断引入深度学习和大模型技术,使其车辆能够在复杂的道路环境中实现自动辅助驾驶,甚至朝着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迈进;国内的小鹏汽车也在积极探索大模型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其 XNGP 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借助大模型的强大算力和算法,不断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机器人领域,大模型赋予机器人更灵活的行动能力和更强大的任务执行能力,从工业制造中的协作机器人,到家庭服务中的扫地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大模型让它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指令,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
但这个方向也绝非坦途,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资金投入。技术上,要实现通用大模型与硬件设备的无缝对接,需要攻克诸多难题,像传感器与模型的融合、实时计算与响应速度的优化等。资金方面,从硬件研发、生产制造到软件算法的持续优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研发一款先进的自动驾驶汽车或高性能机器人,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投入,只有那些在该领域深耕多年、拥有雄厚技术实力和资金储备的企业,才有足够的底气在这个赛道上竞争,比如特斯拉、谷歌旗下的 Waymo、波士顿动力等行业巨头。
专有大/小模型赛道
专有大模型或者专有小模型,也被称为行业模型,是专门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开发的大/小模型,旨在满足该领域的独特需求,提供更精准、更专业的服务。与基础通用大模型的 “广而全” 不同,专有大模型追求的是 “专而精” 。
以医疗行业为例,医疗大模型可以对患者的病历、影像等数据进行分析,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在金融领域,大模型可以用于风险评估、投资决策、智能客服等。像医联的 MedGPT,专注于医疗领域,通过对海量医疗知识和临床数据的学习,能够为医生提供专业的诊疗建议;百度的金融大模型,基于金融行业的大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预测、客户信用评估等服务 。
切入专有大模型赛道,虽然也面临挑战,但相对其他赛道,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行业数据的积累是关键的 “敲门砖”。如果在某个行业已经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就相当于掌握了开启这个赛道大门的钥匙。因为这些数据是专有大模型训练的核心 “养料”,能够让模型更好地理解行业特点、业务流程和专业知识,从而提升模型的性能和准确性。当然,除了数据,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和行业理解能力,能够将数据与算法、模型相结合,开发出真正满足行业需求的专有大模型。不过,总体而言,对于有行业背景和数据积累的企业或个人来说,专有大模型赛道是一个更具可行性的选择。
AI agent 方向
AI agent(人工智能体)简单来说,AI agent 就像是一个智能助手,你只需要告诉它目标,它就能自主思考并利用各种工具来完成任务。比如,在办公场景中,你可以让 AI agent 帮你整理文档、制作报表、安排会议;在生活中,它可以帮你规划旅行路线、预订酒店、购买机票等 。
AI agent 方向之所以被认为适合大部分人切入,主要有两个显著优势。其一,投入相对较少。与前面几个方向相比,不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用于硬件设备购置、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或顶尖人才团队组建。一台普通的电脑和一些开源的 AI 框架、工具,就可以作为起步的基础。其二,行业背景要求相对宽松。不像某些专业领域,需要深厚的行业知识和多年的经验积累才能入门。即使你是从其他行业跨界而来,只要对 AI 技术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掌握基本的编程技能,就可以尝试在 AI agent 领域探索创新。这就为广大的创业者、开发者提供了一个低门槛进入 AI 领域的机会,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这场 AI 技术变革的浪潮中。
垂直大模型的机会
在 AI 大模型的发展版图中,垂直大模型,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专有大模型,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当下,除了金融和医疗这两个行业已经涌现出较多的垂直大模型,在其他众多行业中,垂直大模型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仍处于一片亟待开垦的 “蓝海” 状态 。以下是垂直医疗垂直大模型。
在金融领域,像蚂蚁集团的智能风控大模型,依托海量的金融交易数据和先进的算法,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交易行为,精准识别潜在的风险,有效降低金融欺诈事件的发生概率,为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保驾护航;在医疗行业,科大讯飞的医疗影像辅助诊断大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 X 光、CT 等医学影像,帮助医生更及时、更精准地发现疾病隐患,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
但其他行业的垂直大模型发展却相对缓慢。以制造业为例,虽然制造业拥有丰富的生产数据,涵盖设备运行参数、产品质量检测数据、供应链信息等,但由于数据分散在各个生产环节和不同的企业系统中,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导致难以形成大规模、高质量的数据集用于训练垂直大模型。还有一个行业就是政务行业大模型,我国超 80%数据来自政府,尚处于未被开发的状态,具有极大经济潜力;对比美国超 80%数据来自头部大厂,在大模型训练过程中已经被相当程度转化为经济效应。
因此垂直行业的大小模式也是目前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
02
—
审视自身,是否适合切入?
在对 AI 大模型的各个发展方向以及垂直大模型的机会有了深入了解之后,相信很多人已经跃跃欲试,想要投身到 AI 的浪潮之中。但在迈出这关键一步之前,一定要冷静下来,认真审视自身的条件,判断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切入这个领域。接下来,我将从三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出发,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参考指标一:成功案例与资本支持
当考虑进入一个新的方向时,如果这个方向已经有企业已经有成功案例和资本支持,那么规模化复制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一个新的企业从0开始要慢很多,这个也不建议去追赶了,可能赶不上了。
参考指标二:巨头战略目标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巨头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海量的数据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备,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当我们考虑切入 AI 领域的某个方向时,必须要关注这个方向是否是互联网巨头的战略目标中的一个板块 。如果是,那机会也是很渺茫了。
参考指标三:专业业务知识储备
AI 领域是一个高度技术化的领域,也是一个业务化背景很强的领域,比如做一个工业的AI助手,如果助手产出的工业知识,自身都无法辨别它是对的还是错的,如何去调优了。如果你本身具备这些专业知识,或者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那么在切入 AI 领域时就会更有优势。相反,如果对这些专业知识一窍不通,又没有学习的计划和决心,那么贸然进入 AI 领域可能会面临重重困难,甚至难以在这个领域立足 。
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
产品:企微SCRM系统+微信机器人+私域陪跑服务
承诺:产品免费试用七天,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已交付6000+ 2B企业
2025-01-08
2025-03-02
2025-02-12
2025-02-19
2025-02-14
2025-05-09
2025-02-27
2025-02-28
2025-02-15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