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

销售团队过程管理:别光盯月底业绩,这3件事没抓牢,再努力也白搭

免费试用
 
销售团队过程管理:别光盯月底业绩,这3件事没抓牢,再努力也白搭
发布日期:2025-10-22 17:36:10 浏览次数: 119 来源:一方文库

销售团队过程管理:别光盯月底业绩,这3件事没抓牢,再努力也白搭

 

做销售管理的,谁没经历过这种崩溃时刻?月初拍着桌子定目标,每周开会催进度,销售们也天天喊着“没问题”,结果月底一看数据——差了一大截!你问问题出在哪,大家要么说“客户临时变卦”,要么说“市场不好做”,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其实啊,不是团队不努力,而是你没搞懂:业绩是结果,过程才是根儿。只盯结果不抓过程,就像开车只看终点不看路,翻车是早晚的事。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销售团队的过程管理到底该怎么干,从目标、流程、习惯到背后的隐藏条件,全给你讲透。

 

一、追目标:别等月底“爆雷”,把大目标拆成“每天能落地的小事”

 

很多管理者追目标,就像“放羊”——月初把“这个月要做100万”的目标扔给团队,然后每周开会问“进度怎么样了”,剩下的就等月底收网。可你知道吗?这种“大跨度追目标”的方式,特别容易出问题。

 

我之前认识个老板,团队里有个老销售,月中跟他拍胸脯:“王总,我手上有个大客户,月底肯定签,这月100万目标稳了!”老板一听,直接把其他资源都倾斜给这个老销售,结果月底客户说“再等等”,整个团队业绩直接“扑街”。你说这怪谁?怪客户变卦?其实是老板自己的问题——把宝全压在“不确定的大目标”上,没拆成“每天能把控的小动作”。

 

真正靠谱的目标管理,得像“剥洋葱”,一层一层拆到最小:

 

1. 先算“账”:从结果倒推过程动作

比如你团队本月目标是成交5单,先想清楚:要成交5单,得有多少个意向客户?按行业平均25%的转化率算,得有20个意向客户;要搞到20个意向客户,得拜访多少潜在客户?按25%的意向率算,得80个潜在客户。这80个客户分摊到4周,就是每周20个,再分到5个工作日,就是每天4个有效拜访——这就是“可落地的动作目标”。

你别觉得“每天4个拜访”太细,恰恰是这种细,才能帮你提前发现问题。比如某天有个销售只拜访了2个客户,你当天就能问:“是客户约不到,还是时间没安排好?”要是约不到,就帮他梳理客户名单;要是时间管理差,就教他用“番茄工作法”拆分时间。这样到了周末,你就知道“这周能不能完成20个拜访”,不用等月底才慌。

2. 抓“关键指标”:别啥都管,盯2-3个“能决定成交的动作”

有的管理者特焦虑,又盯拜访量、又盯电话数、还盯方案提交数,结果自己累得要死,销售也乱了阵脚。其实不用这么麻烦,只需要抓“关键动作指标”——就是那些做了就能提高成交概率的事。

比如做SaaS销售,关键指标就是“每天4个有效拜访”+“每周3份方案提交”。为啥这两个重要?因为拜访量够了,才能筛出意向客户;方案提交及时,才能抓住客户的决策窗口期。只要这两个指标达标,客户成交的概率能到90%以上。你想啊,要是一个销售每天都能拜访4个客户,每周都能提交3份方案,月底能没业绩吗?

3. 避坑提醒:别搞“一刀切”,给销售留“弹性空间”

拆目标的时候,别把销售逼得太紧。比如有的销售擅长线上聊客户,你硬让他每天跑4个线下拜访,效果反而不好。可以跟他约定:“要么每天4个线下拜访,要么6个线上深度沟通(比如视频会议),选一个你擅长的,但必须完成。”这样既保证了动作量,又能发挥销售的优势,不至于让目标变成“负担”。

 

二、追流程:别让老销售的“野路子”,毁了团队的“可复制性”

 

我见过很多公司,流程就是“贴在墙上的纸”——明明写着“客户接触→需求挖掘→产品介绍→方案演示→签约”5个步骤,可老销售偏不按套路来:客户刚加微信,直接发产品报价;签单前啥记录都没有,签单后才补个“客户信息表”。你要是说他,他还怼你:“我都签单了,走流程有啥用?”更气人的是,有的管理者一看“有订单”,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你知道吗?这种“纵容老销售走野路子”的做法,就是在给团队埋雷:

 

- 新人来了,没人教标准流程,只能跟着老销售“瞎学”,老销售的坏毛病全学去了,好经验一点没学到,3个月开不了单就跑路;

- 要是老销售离职,他手上的客户信息、跟进节奏全在他脑子里,新接手的销售根本接不上,客户直接流失;

- 业绩下滑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是需求没挖透,还是方案没讲好?只能干着急。

 

所以追流程,不是“找茬”,而是“把优秀的经验变标准,让普通人也能做好”,具体要抓3个点:

 

1. 给流程“装监控”:每个关键节点都要有“交付物”

别让流程变成“口头约定”,要明确“每个步骤必须交出什么东西”。比如:

 

- 需求挖掘环节:必须提交《客户痛点表》,里面得写清楚客户的3个核心痛点、预算范围、决策人是谁;

- 方案演示环节:必须提交《方案反馈记录》,客户说“哪里不满意”“需要改什么”,都得写明白;

- 签约前环节:必须完成《客户风险评估》,比如客户有没有付款能力、决策周期大概多久。

这样一来,不管是老销售还是新人,都得按流程走——你不提交《客户痛点表》,就不让你进产品介绍环节;你没写《方案反馈记录》,就不能推进签约。管理者每周抽5分钟查一下这些交付物,就知道销售有没有“跳步骤”。

 

2. 对“野路子”说不:哪怕签单了,也要补流程

有的老销售会说:“我这单客户急着签,流程回头补行不行?”你千万别同意!一旦开了这个头,其他销售都会跟着学。正确的做法是:“单子可以先签,但流程必须在3天内补全,而且要跟你一起复盘:为什么没按流程走?是不是流程太复杂了?我们可以改,但不能不做。”

我之前有个客户,就这么干过:有个老销售没走流程签了个大单,老板没表扬他,反而让他花2小时补全所有流程记录,还在团队里复盘:“这单能签,是因为客户正好急需我们的产品,但如果下次遇到挑剔的客户,没挖透需求就报价,肯定丢单。”后来团队里再也没人敢跳过流程了。

3. 定期“修流程”:别让流程变成“绊脚石”

有的流程用久了,会变得“死板”。比如原来的流程要求“必须线下拜访客户才能进需求挖掘环节”,但后来疫情来了,客户不让线下见面,这个流程就不管用了。这时候你就得改——把“线下拜访”改成“线上视频沟通”,交付物还是《客户痛点表》,但形式变了。

所以每个季度,你都要跟销售聊一次:“现在的流程有没有不方便的地方?哪里可以改得更高效?”流程是为了帮销售出业绩,不是为了“束缚”他们。

 

三、追习惯:别让“老经验”拖后腿,新人要练“新打法”

 

很多管理者觉得:“只要把产品知识和流程教给销售,他们就能出业绩。”可现实是:不少在其他行业做得好的销售,跳槽过来后,3个月都开不了单。为啥?因为他们带着“老习惯”来,却不适应“新行业”。

 

比如有个销售,之前在快消行业做的,习惯了“每天跑10个超市,靠低价促销逼单”。跳槽到To B行业后,还是这么干:每天打20个电话,开口就说“我们的产品很便宜,要不要试试?”可To B客户关心的是“能不能帮我降本增效”“售后有没有保障”,根本不吃“低价”这一套。结果这个销售越干越没信心,最后只能离职。

 

所以追习惯,本质是“让销售用公司的‘标准打法’做事”,具体要抓3个核心:

 

1. 工具习惯:把CRM变成“销售的日常”

很多销售觉得CRM是“负担”,要么不更新,要么随便填两句。其实CRM是帮销售记客户、盯进度的“神器”。你要让销售养成“每天下班前花10分钟更CRM”的习惯:

 

- 今天见了哪个客户?聊了什么?

- 客户说下次什么时候再沟通?

- 下次要带什么资料?

管理者可以每天早上花5分钟查CRM,发现谁没更新,就私聊问:“是不是忘了更新?需要我教你怎么填更快吗?”别批评,要帮他解决问题——比如有的销售觉得填CRM麻烦,你可以做个“CRM填写模板”,把常用的话术、选项列出来,他直接选就行。

 

2. 话术习惯:按“客户类型”练话术,不是“一套话术用到底”

不同的客户,要聊不同的话题。比如面对制造业客户,要多聊“怎么帮你节省生产时间”;面对互联网客户,要多聊“怎么帮你快速迭代产品”。你不能只培训一次就完事,要让销售“每天练10分钟话术”:

 

- 新人入职前2周,每天跟主管做“角色扮演”:主管扮客户,新人练需求挖掘话术;

- 老销售每周参加1次“话术分享会”:把自己“搞定挑剔客户”的话术讲给大家听,一起优化。

我之前有个团队,就是这么干的:他们把客户分成“价格敏感型”“品质关注型”“决策缓慢型”,每种类型都有对应的话术模板,销售每天练10分钟,3个月后,新人的开单率提高了60%。

 

3. 跟进习惯:给客户“贴标签”,按节奏跟进

有的销售跟进客户,全凭“感觉”:想起谁了就聊两句,忘了就不跟进。结果客户被竞品抢走了,还不知道为啥。你要让销售养成“给客户贴标签,按节奏跟进”的习惯:

 

- 给客户贴标签:比如“高意向(本周能签单)”“中意向(1个月内签单)”“低意向(3个月内签单)”;

- 定跟进节奏:高意向客户每天跟进1次,中意向客户每周跟进2次,低意向客户每两周跟进1次。

可以在CRM里设置“跟进提醒”,到时间了自动弹出来:“该跟进XX客户了,上次聊到需求挖掘,这次可以问一下方案的看法。”这样销售就不会忘了跟进客户。

 

四、别忽略!过程管理还需要3个“隐藏条件”,少一个都不行

 

可能有人会说:“我目标也拆了,流程也追了,习惯也抓了,怎么业绩还是不行?”那你得看看,是不是少了这3个“隐藏条件”:

 

1. 人要选对:别招“不适合”的销售

你再怎么抓过程,也救不了“不适合”的人。比如你招了个特别内向的人,让他去做To C销售,每天要跟10个陌生人聊天,他肯定做不好;你招了个没耐心的人,让他去做To B销售,要跟客户磨3个月才能签单,他也坚持不下去。

所以招人的时候,要先想清楚“这个岗位需要什么能力”:To C销售要“外向、抗压、会逼单”;To B销售要“耐心、会倾听、能挖需求”。别只看他之前的业绩,要看他的“能力跟岗位匹配吗”。

2. 机制要跟上:做好了有奖励,做错了有提醒

你让销售按流程走、按习惯做,得给他们“动力”。比如:

 

- 奖励:每周流程100%达标的销售,给500块绩效奖;连续1个月习惯达标的,给“最佳新人奖”“优秀员工奖”;

- 提醒:第一次没更新CRM,私聊提醒;第二次没交《客户痛点表》,扣100块绩效;第三次,跟他一起复盘,看看是不是有困难。

没有机制支撑,过程管理就是“空话”——你总不能天天靠喊口号让销售做事吧?

 

3. 要贴合行业:别照搬别人的流程

不同行业的客户,特点不一样,流程也得不一样。比如:

 

- 快消行业:客户决策快,流程要“短”——接触客户→介绍产品→促销逼单,3步搞定;

- 医疗行业:客户决策慢,流程要“长”——接触客户→需求挖掘→专家对接→方案修改→高层谈判,5步都不能少。

你别看到同行用某个流程效果好,就直接抄过来。要结合自己行业的客户决策周期、痛点,改造成“自己能用的流程”。

 

最后说句实在话:过程管理不是“麻烦事”,是“保业绩的底线”

 

很多管理者觉得过程管理“太费时间”,不如直接盯结果来得快。但你想想:如果过程失控了,结果能好吗?就像农民种地,你不浇水、不施肥,只等着秋收,能有好收成吗?

 

其实过程管理没那么复杂:每天花10分钟看一下销售的动作目标,每周花30分钟查一下流程交付物,每月花1小时跟销售复盘习惯养成——这些小事加起来,每周也不过2小时,但能帮你提前发现问题,避免月底“爆雷”。

 

记住:销售管理,拼的不是“运气”,是“细节”。把目标拆细、把流程盯紧、把习惯养好,再配上合适的人、到位的机制,你的团队业绩,才能从“忽高忽低”变成“稳中有升”。




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

产品:企微SCRM系统+微信机器人+私域陪跑服务

承诺:产品免费试用七天,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已交付6000+ 2B企业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