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

销售突围:从症状到根源,找到业绩增长的真正瓶颈

免费试用
 
销售突围:从症状到根源,找到业绩增长的真正瓶颈
发布日期:2025-08-28 13:12:38 浏览次数: 124 来源:竹间学堂
过去三个月,我陆续和十几位B2B企业的销售负责人聊了聊,他们的困惑出奇地一致:
“业绩很难突破,感觉大家都很拼命,却收效甚微。”


  • 有的在不断招人、加压力;


  • 有的在频繁迭代打法、微调话术……


  • 但换来的是团队疲态尽显,转化率依旧平平。


面对业绩目标,到底该从哪儿下手?

     销售业绩的构成:不只是「转化率」一个指标

大多数管理工具失效的原因出奇一致:根本没有从本质上理解问题。
销售管理的第一步,不是看人努力不努力,而是回到结果的构成逻辑上


销售业绩 = 潜客数 × 触达率 × 转化率 × 客单价 × 复购率


这不是一个空洞的模型,而是一张可追溯的因果链条。五个因子相乘,任何一个为零,最终结果都会归零。
下面我们逐项来看这五个因子:


  • 潜客数:你知道去哪找客户吗?有没有目标客户画像?


  • 触达率:你接触到的是拍板人吗?有没有组织图谱?


  • 转化率:你的方案打动人了吗?有没有差异化?


  • 客单价:能不能卖出好价格”?有没有议价策略?


  • 复购率:客户会不会再来找你?有没有沉淀长期关系?
如果说业绩公式帮我们厘清了“症状,那接下来我们还要看清楚根源


为什么转化率低?为什么触达率差?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客户身上,而是在团队的「能力结构」或「流程设计」上。


在我们实际辅导中,常用「12345销售模型」来辅助诊断:

这个模型的精髓在于,它将销售动作拆解成明确的行为路径,覆盖整个客户接触周期,既能看清销售该做什么,也能看出客户的行为信号。


比如:


  • 你以为销售已经“跟进过了”,但客户可能只是“被加了微信”。


  • 你以为销售“讲清楚了价值”,但客户可能连产品是干什么的都没听明白。


通过这五个层级的拆解,管理者可以更清晰地发现:


  • 哪些环节没有标准化动作


  • 哪些销售在流程中偷懒、跳步


  • 哪些客户其实根本不在对的阶段


最终回到一句话——不是销售没做,而是没做到位

销售洞察三连击:从行业、成因到打法

当我们从公式中理解了销售业绩的构成,也明确了各类能力在销售过程中的作用,下一步更关键的问题是:面对眼前的困境,我们该怎么判断突破口在哪?


分享我的三个洞察。


洞察一:行业路径决定你最容易卡在哪一步


在不同的行业,客户结构和采购周期的差异,决定了销售最容易被卡住的位置。与其拿着同一套打法解决所有问题,不如先看清:你所在的行业,到底属于哪一种客户生态?


我们用两个维度对行业进行分类:


  • 客户集中度:客户是否集中在少数大客户手中,还是高度分散?


  • 成交周期:从接触到成交所需的时间,是长是短?


将这两个维度组合后,可以形成一个四象限行业矩阵,用来定位典型销售卡点和对应的关键动作:
这张象限图背后的逻辑在于:行业结构决定了销售环节的主战场。有的行业要赢在获客,有的行业要赢在推进流程,有的则要精算客单价和复购率。
因此,分析问题时不要急于下判断,而是先看:你在哪个象限,你的问题是不是这个象限里的典型问题。



洞察二:很多销售问题,其实是「上游出了问题」


管理者看到的问题,往往是最末端的表现。但真正的解决方式,来自于追溯前因。
在我们与企业销售团队的合作中,发现很多看似「棘手」的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上游动作缺失或不到位:
这些问题背后隐含一个判断逻辑:如果下游表现异常,优先回头看上游设计。不是每次都要优化话术、增加拜访频次,有时候调整客户定义、需求诊断流程反而更关键。


一个简单的自我诊断方法是:每当遇到一个销售问题,连续问自己三次「为什么」你会发现,答案通常不会停留在最表面的那一层。

洞察三:K/R策略决定资源回报比


当销售资源有限、客户类型复杂,如何配置团队的精力,决定了销售团队整体的资源回报率。
这里我们借用一个源自生态学的概念——Kr策略模型。
在自然界中,K型策略强调少量优质个体的长期投入(如老虎),r型策略则强调多子多福、快速扩张(如老鼠)。在销售中,我们也可以沿用这一思路,将Kr策略模型形象地理解为K(King)/R(Rat)策略
这并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一种打法选择。你越早根据客户结构做出区分,就越能提高整体的资源回报比。
以一家医疗器械企业为例,过去一个销售负责整个区域,既跑医院也跑门诊,既跟大项目也跟零散客户,结果陷入疲于奔命、效率低下。


后来团队将客户区分为K类与R类:


  • K类客户安排专人深耕,精细化推进;


  • R类客户采用标准化流程,快速成交。


一年之后,K类客户的客单价提升了35%,整体销售业绩提升20%。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销售资源一旦明确分配方向,业绩的杠杆效应就会逐渐显现。
这就是经反复验证的三大销售洞察:


行业路径指方向、上游问题定根因、资源策略出打法。

三个实操方法:从判断到机制


理解问题是第一步,行动才是出结果的关键。我们在一线实践中发现,销售管理中的很多动作之所以难以落地,不是因为没人做,而是没有一套好用的路径和机制来承接诊断后的优化。


这部分我分享三套实操方法,分别对应「找瓶颈、分资源、带团队」三个场景,帮助你从战略到执行形成闭环。


方法一:3-2-1瓶颈定位法——从模糊到聚焦


销售问题常常是多发的:有时转化率低、有时客单价难抬、有时客户迟迟不回……但资源是有限的,管理的关键在于:找到最值得解决的那个点,集中突破。



「3-2-1瓶颈定位法」提供了一个简单高效的识别路径:


  • 找出3个潜在瓶颈:通过业绩公式拆解,列出数据表现较弱的三个因子;


  • 确认2个核心症结:结合销售行为观察,判断哪些是真正影响转化的关键;


  • 聚焦1个关键动作:确定下一阶段最需要优化的销售环节或管理动作。

我们建议管理者定期使用《业绩瓶颈评估表》,带团队一起梳理流程、对照标准,自评分数。找准那个「最细的短板」,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突破。


可编辑版表格可扫码联系助教领取


方法二:雁阵模型 + KR分组机制——从人力分布到客户推进


销售资源的配置方式,直接影响客户产出结构。


很多销售团队常见的现象是:


所有人都做所有事,重要客户没人专盯,轻量客户又消耗大量时间。


解决方式不是让销售更忙,而是做组织上的打法分工。


我们在项目中常用「雁阵模型」进行分组设计:


  • K组(King):面向高潜力、长周期、大项目客户,采用深度推进打法;


  • R组(Rat):面向标准化、周期短、成交小的客户,采用快速筛选和批量推进策略。


具体操作分三步:


  1. 客户分级:结合客单价、成交周期、客户关系强度,明确哪些客户归入K组,哪些属于R组;


  2. 人员配置:K组配备资深销售,R组配置流程型销售,角色分工明确;


  3. 协同机制:两组各有分工,但信息共享、目标一致,客户状态可在两组间动态调整。


方法三:5-3-2时间分配法——从「忙碌」到「高效」


即便策略分清楚了,如果时间没用在关键客户和关键动作上,依然会陷入“伪忙”的陷阱。


「5-3-2时间分配法」是我们为销售一线量身定制的日程管理模型,它能帮助销售明确每天应该聚焦的重心:


  • 50% 时间用于K客户:深度调研、方案打磨、招投标准备等需要整块时间投入的任务;


  • 30% 时间投入在R客户:批量邀约、电话跟进、标准化转化流程等可复制性动作;


  • 20% 时间用于复盘与协同:分析本周数据、梳理个人节奏、横向协同资源。


这套方法强调一个理念:


真正优秀的销售,并不是最忙的,而是最会分配注意力的。


三套方法,三层落地


将以上三种方法放在一起看,它们构成了一套由上至下的行动机制: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销售组织的操作系统:


上层战略指明方向,中层机制落实分工,底层节奏提升效率。三者打通,才有可能真正从「知道问题」走向「解决问题」。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方向与机制

很多管理者跟我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我们团队真的很努力,销售也很拼,但就是总感觉哪儿不对。


的确,在ToB销售场景里,努力是基础,但效率、方向和机制才决定了真正的业绩差异。
这么多内容,我从哪里开始?


不妨拿出纸和笔,带着这三组思维框架重新看你当前的销售系统:


  1. 矩阵思维:你所在的行业,决定了主战场在哪里(是转化?是客单?是线索?)


  2. 上游思维:每个你看到的问题,往前多问三步,找到源头动作


  3. 分层思维:把有限的时间与资源,投入到最值得的客户与最关键的环节上
与其让销售「多做一点」,不如让每一步都更有价值。


与其继续凭经验摸索,不如构建一套系统机制,让经验变成组织能力。




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

产品:企微SCRM系统+微信机器人+私域陪跑服务

承诺:产品免费试用七天,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已交付6000+ 2B企业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