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

私域用户标签的分类、获取与应用

免费试用
 
私域用户标签的分类、获取与应用
发布日期:2025-11-21 20:43:18 浏览次数: 127 来源:兰兆玉
一、标签的分类

在私域中标签分为五类:来源属性、基础属性、行为属性、业务属性、预测属性。

1、来源属性
来源属性主要指渠道标签,是指来源渠道,比如是线上投放来的,是公众号来的,还是线下门店来的,所有这些都是渠道标签。

通过来源属性我们可以分析用户有可能被吸引的点是什么,消费了什么才被吸引过来。

2、基础属性

基于用户的基础信息,他的年龄、性别,可以在运营者脑海中逐渐描摹出他的画像,甚至根据所在地来猜测他的消费水平。

3、行为属性

用户的行为属性,包括访问、停留、收藏、关注,甚至加购物车,所有这些都是他的行为。还有用户与平台之间产生的各种互动数据,比如:参与的裂变活动、阅读的文章、以及用户在小程序商城、直播间、社群、朋友圈等产生的一系列动作。

4、消费属性

消费属性包括用户购买的产品,消费频次,客单价,消费喜好,等所有跟订单有关的信息、价格敏感程度、买过的产品(颜色、大小、价格)、参与的折扣、参与的促销活动……

这类标签很重要,知道用户消费相关的信息,才能满足需求。

5、预测属性

最后是预测属性,预测属性有时是基于判断,有时是基于数据分析。比如在与用户沟通过程中,发现他反反复复在关注某个点,而这个点恰恰是转化的关键。这个标签可能是“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或者“极有可能买什么东西”,再或者“解决了什么问题就会购买”等类似的标签。

在给用户打标签时,可以根据用户浏览行为、消费行为、互动行为等为依据。最终把所有的用户标签汇集,在脑海中描摹出相对完整的用户画像,把类似画像的人放在一起,就能形成人群包,形成了所谓的分层策略


二、标签的获取

标签的获取大致四种途径:系统标签、业务标签、私域标签、手动标签。

1、系统标签

系统标签是来自会员库、CRM系统,包括历史上留存的用户信息。

2 、业务标签

业务标签指订单这一类来源于业务系统,留下的标签

3、私域标签

私域里不管是1V1,还是社群,还是公众号,甚至视频号,用户有哪些行为,有哪些互动,这些用户在私域内的行为理论上都可以做追溯。

4、手动标签

手动打标是指客服对于用户有哪些判断,门店接待的前台或者收银员对用户留下的特别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这类印象有价值可形成标签,以供策略同学调取。

标签获取,需要在在引流、互动、购买等各个环节不间断进行优化。比如引流阶段,在品牌不同渠道的各个触点放置不同的二维码,收集用户的来源信息。在运营期间,用户参与的调研、群内的互动,沟通的频率都可记录成可量化的内容和社交标签。而在购买阶段,消费记录将被沉淀为消费标签。


三、标签的应用

标签使用大致是三种,一类是分析,一类是触达,另外是优化

1、分析
分析又分模型分析和场景分析。像大家比较熟悉的分析模型,事件分析、漏斗分析、留存、归因、LTV的分析,这些都算是分析模型。另外一类像RFM模型、流失预测、对于用户旅程的拆解,对于用户生命周期行为、状态变化的记录,继而进行分析。这些其实都是方便我们更加了解用户个体和用户群体。

2、触达
触达在应用侧比较好理解,当把人群筛选出来,当筛选出意向用户之后,就需要有一些触达的手段。
不管是金融保险常见的1V1触达,还是餐饮、新零售常用的社群玩法,包括现在应用比较多的AI外呼、客服消息等,所有这些都是触达侧的应用,我能够把这些人圈定出来,并且定向触达他,这是对于标签应用的场景。

3、优化
域运营与传统最大的不同,就是所有触发的信息都源自用户行为标签。用户标签体系应用的过程就是构建私域用户旅程管理体系(EAAP)的过程。
根据消费者“互动行为”事件,从数据标签中对这个行为进行属性判断,从而触发与消费者本身相关的品牌互动,最后规划出适合消费者的消费旅程。以定制化的消费体验,给予不同层级消费者不同的服务体验。

这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不断完成用户深度标签化,运维更精细化,把不同层级的用户推向更高层级去提升价值。

最后,再通过「私域用户价值体系」,从消费价值、互动价值、内容价值、社交价值,4个维度评分,筛选出品牌定义的「高级用户」,将他们联合到一起做分层运维,把最好的服务和资源给到更高层级的用户。




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

产品:企微SCRM系统+微信机器人+私域陪跑服务

承诺:产品免费试用七天,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已交付6000+ 2B企业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