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关注“企微云”公众号完成申请
扫码加专属顾问企业微信,我们将协助您进行线上体验!
我要投稿
1、微信生态的底层逻辑:一切始于“关系”,终于“交易”
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在商业的世界里面,商业的本质到底是啥?
我认为是交易的速度和频次。
微信生态的构建,恰恰围绕这一点展开。
重新再拆分下微信构建的生态,大概是这样的三类:
第一类,社交。比如个人微信中的朋友圈,群聊,1V1的聊天等等,这个就是围绕用户关系的社交,
所有的产品功能都是围绕社交这一目标,就像古罗马的广场,是人们交换信息、建立信任的场所。
第二类,内容。比如现有的公众号、视频号,这些就是围绕用户提供的内容。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知识集市”,通过优质内容吸引并留住用户。
第三类,就是商品服务。比如企业微信、小程序、直播、微信支付、搜一搜等等,核心目标就是提高对用户的商品供给,与用户产生交易。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增长飞轮,比如优质的内容能增强和用户的社交关系,强的社交关系又能带来商品交易,商品交易也可以进一步带来优质的内容。
就是我下面的画的这张图。如果再回到刚刚我们聊到的商业的本质,优质的内容促进社交关系密度,进而增加商品交易的频次,
所有的产品功能都在为社交关系和交易关系负责,所以我说微信的生态逻辑,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2、ToB业务要想成交,要么内容做得很专业,要么社交关系做得很深。
企业微信的挑战在于,它如何通过工具化手段,帮助企业构建这种关系。否则,它只会沦为又一个冰冷的SaaS软件,在红海中挣扎。
“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
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
这句话我想原封不动的搬下来是因为不仅是对大厂,也对我们有很深的指导方向。企业微信可以看作是一个很重要的To B业务的用户终端。
结合企业微信的发布会的核心数据是这样说的,企业微信5.0通过全面拥抱AI和深化一体化办公体验,旨在巩固其作为企业内外"连接器"的核心定位。企业接入数,1400万,日服务用户数7.5亿。
迭代的几个重要的AI功能:
围绕社交关系:智能机器人、智能表格、智能服务总结,这个是面向企业客户关系。
围绕内容:智能搜索、智能总结、智能写信,是面向企业内容专业的构造,其中有个智能名片其实就是解决企业更加专业化展示内容的功能建设。
结论是:对一个企业客户来说,围绕社交关系的这几个功能,只能说是锦上添花的工具,未能带来颠覆性体验。
我试用后,感觉更像是对现有工具的优化,而非革命性突破。
究其原因,AI的同质化浪潮已席卷整个行业。我们再看看同业的情况:基本算是一个三国杀的局面。
三家平台在AI功能上呈现出一定的同质化趋势,都在推出类似的AI搜索、AI总结、AI表格等功能。
这种功能上的同质化,使得平台之间的竞争又回到了"人有我优"的精细化打磨阶段。
从实际经营情况看,钉钉在阿里2025财年订阅收入超过30亿元,计划在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
企业微信虽未公布具体收入数据,但行业人士估计其2024年收入在20-30亿元规模,是三家平台中最早实现盈利的;
飞书2024年订阅收入超3亿美元(约22.1亿元人民币),但其团队规模超过8000人,经营压力较大。
接下来商业化演进的方向我认为有这两个:
智能化:AI必须从“工具”升级为“伙伴”,深度的AI融合应用,并且真正解决企业客户的难题,比如客户关系的建设,专业化内容的呈现营销等;
一体化:强化与微信生态的互通,用To C的流量和习惯反哺B端产品。微信的10亿用户是企微的护城河,但如何将C端关系转化为B端价值,仍需探索。
在AI+的浪潮下,企业微信站在风口,但需警惕“功能过剩而价值不足”的陷阱。中国To B市场尚在青春期,唯有回归商业本质——通过关系和内容提升交易效率——才能穿越周期。否则,再炫酷的AI,也只是皇帝的新衣,也非“全局最优解”。
以上。
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
产品:企微SCRM系统+微信机器人+私域陪跑服务
承诺:产品免费试用七天,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已交付6000+ 2B企业
2025-08-19
2025-08-19
2025-11-05
2025-09-08
2025-07-21
2025-06-11
2025-07-18
2025-05-28
2025-03-07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