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关注“企微云”公众号完成申请
扫码加专属顾问企业微信,我们将协助您进行线上体验!
                
            我要投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最近我在和几家做销售团队管理的老板聊天,大家都提到一个现象:同样的市场预算、同样的线索量,结果差距能大到离谱——
老王一个月能签20单,小李拿着同样的资源,半个月都签不下一单。
这时候老板们最爱问一句话:
“到底是线索不行,还是销售不行?”
其实,这种情况不是偶然,也不是销售问题,而是销售漏斗没跑通。很多人天天在谈业绩,却从来没认真看过漏斗——
线索在哪层掉的
客户在哪步犹豫了
销售动作在哪卡住了……
都一团糟,我常说一句话:“你不懂漏斗,就别谈销售管理。”
销售漏斗其实是销售过程的真实投影,能直接反映你团队的执行力、节奏感和成单能力。
今天我用最简单、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把销售漏斗从概念讲到实战,看清楚为什么同样的线索,有人能出业绩,有人只能出报表?
也做了一个销售管理的模板,可直接使用,自取:
https://s.fanruan.com/3fyxn
01
销售漏斗到底是个啥?
我打个比方——你去榨橙汁,往榨汁机里放10个橙子,最后流出来2杯果汁。
销售漏斗其实就是这么回事:你倒进去多少客户(线索),最后能留下多少订单。
只是把橙子换成客户线索,把果汁换成成交客户,中间这一路,有的橙子太硬榨不出来,有的坏了,有的漏掉了。
最终能留下的,才是有价值的果汁。
放到销售业务里,漏斗一般分几个层级(每家公司叫法不同,但逻辑差不多):
线索阶段(有联系方式,但还没确定需求)
意向阶段(有兴趣,有沟通)
机会阶段(明确需求,开始方案报价)
谈判阶段(方案确定,开始商务)
成交阶段(签单、打款)
每一层的数量,都在递减——像漏斗一样,一层一层往下过滤。
02
漏斗的意义:不是画图好看,而是找问题的
有些企业上了CRM系统,看到漏斗图那一页就觉得真专业,可真用的时候,只看着顶部多,底部少,然后啥也不干。
那不叫漏斗分析,那叫欣赏图表。
漏斗真正的作用,是帮你定位销售问题出在哪一层。比如:
线索很多,但意向客户少,说明前期筛选不精准;
意向客户不少,但成交率低,说明方案打动不了客户;
谈判客户多,但签单慢,说明价格策略或审批流程太拖。
漏斗的好处,就是能让老板一眼看到问题在哪儿,不是大家一起埋头干活,而是知道该把精力放在哪个环节。
举个真实例子:
有家做工业设备的客户,销售团队每天都在抱怨:“我们这边线索都跟不上,市场不给力!”
我帮他们看了一下漏斗数据,发现:
月新增线索:1200个
进入意向阶段:600个
到报价阶段:400个
成交:40个
一算,成交率3.3%。听起来不高,但问题不在线索少,而在报价阶段到成交阶段掉得太多了。
进一步分析才发现:他们报价发出去后,跟进率不到30%,销售发完报价就不管了。
于是,我们做了两个动作:
把报价后7天内未跟进的客户自动提醒;
CRM里设置报价回访模板,方便销售二次沟通。
一个月后,成交率提升到了6%。
你看,漏斗帮的就是这个忙——让问题可视化,不是靠感觉。
03
为什么同样线索,有人转化高,有人转化低?
很多老板最头疼的事就是这句:
“同样的线索,为什么老王能成,我的新人小张聊半天不成?”
这其实是销售漏斗的人因部分,漏斗不仅仅是客户走的流程,更是销售动作和执行力的映射。
我来拆给你看——一般有这四种差距。
第一层:对线索的理解差距——谁是真客户?
有的销售看到线索就像看到财神爷,立刻加微信、打电话、发资料,但根本没筛选。
结果是,大量无效线索占满时间,真客户反而没人跟。
高手销售第一步就会筛选客户。 他们会问:
对方职位和决策权?
是否明确预算?
有没有时间计划?
痛点在哪?
比如我认识一个卖数字化系统的销售,他每个线索第一通电话不推产品,只聊五分钟需求。
他说:“我不是卖系统,我是在挑客户。” 结果他线索少,但成交率高得吓人。
漏斗第一层——筛选,就是区分数量和质量。
第二层:沟通能力差距——如何沟通?
这层的差距最大,也最被低估。
很多销售拿到意向客户后,直接自我介绍+产品介绍,话说得越多,客户越跑得快。
高手反着来,他们懂得让客户说话。
一句简单的“您现在最大的困扰是啥?” 能挖出客户三五个痛点,后面推方案就有抓手。
比如有位销售跟我说,他以前成单率只有10%,后来调整了策略:
第一次沟通不讲产品;
先问客户目标、现状、痛点;
第二次再针对问题发方案。
结果转化率翻了三倍,客户觉得他是顾问,不是推销员。
这就是漏斗第二层——从兴趣到机会的关键。
第三层:跟进节奏差距——不是不行,是太慢了
漏斗的第三层差距,在于跟进节奏。
很多销售拿到意向客户后,一周才跟一次,或者干脆等客户回头。
客户需求热的时候你不在,冷了再打电话,人家早被别人拿下。
我见过一个最典型的数据:CRM系统里统计,72小时内首次跟进的线索,转化率是72小时后跟进的3倍。
为什么?因为客户刚留资那几天,是最热的,越往后,需求就越淡。
高手销售都有自己的漏斗节奏:
新线索24小时内必跟;
没回应的,3天再触达一次;
关键节点设置提醒,比如报价后第3天自动回访;
对长期客户,定期更新产品动态维系关系。
跟进不是骚扰,而是持续存在感,漏斗要跑得顺,不光靠流量,还靠温度。
第四层:方案能力差距——能否说到客户心坎上
到漏斗底部时,比拼的不再是谁勤快,而是谁更懂客户。
同样的客户,同样的报价单,为什么有的人能拿单,有的人拿不到? 差在一句话:
“你讲的是产品,我讲的是客户的问题。”
比如:
客户说要一个CRM系统,你就开始介绍功能;
高手会问:“你们现在客户信息是怎么管理的?销售离职后数据留得住吗?”
一句问题,就让客户意识到我确实需要这个。这时候,你再讲功能、讲价值、讲ROI,客户自然就愿意听。
所以漏斗最后一层,比的不是价格,而是方案匹配度,一个懂业务、会提问题的销售,总能拿到更高转化率。
04
漏斗不是静态的,要用数据养出来
漏斗分析不能一次性看完就完事,它更像一面镜子,每个月都得照照。
建议做销售管理的朋友,至少每月看三组核心数据:
看完别光说不错,而要问:
哪一层掉得最多?
掉的客户有什么共性?
有没有谁在这层表现特别好?为什么?
你就能用漏斗来反推动作,做管理闭环。比如:
意向掉得多 → 市场线索质量差 or 销售筛选不准;
报价掉得多 → 方案问题 or 报价跟进慢;
谈判掉得多 → 价格策略 or 决策人没打通。
有数据才有改善方向,这才是真正会用漏斗的企业,不是把图挂墙上当KPI。
05
怎么用系统帮你盯漏斗?
别光靠人脑记,尤其团队一多,漏斗一乱,人就乱。现在很多CRM系统都可以:
自动统计各阶段客户数量;
分析销售个人漏斗表现;
设置跟进提醒;
自动标记高温客户和冷线索;
可视化展示掉单原因。
这类功能,不是花哨,是为了让销售动作标准化。
你不用每天数表格,而是看一眼系统,就知道: “这个月的问题出在哪一层”,“哪个销售掉的最多”。
漏斗就成了决策工具,而不是报表工具。
总结:漏斗是销售团队的体检表
一句话总结今天的内容:
销售漏斗不是画出来的,是跑出来的;
问题不在漏斗外,在漏斗内。
它的价值,不在知道每层多少客户,而在看清每层为什么掉人,你想提升业绩,不是盲目多找线索,而是修补漏斗最细的那一环。
所以,下次你再看漏斗图的时候,别急着截图给老板看。先问问自己——
“我知道客户为什么掉了吗?”
“我知道哪层能提升吗?”
“我知道谁在做得最好吗?”
只有这样,你的销售漏斗,才是真正能漏出问题、导出业绩的。
——The End——
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
产品:企微SCRM系统+微信机器人+私域陪跑服务
承诺:产品免费试用七天,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已交付6000+ 2B企业
2025-08-19
2025-08-19
2025-04-17
2025-07-18
2025-09-15
2025-04-10
2025-07-18
2025-02-20
2025-04-12
2025-05-22
2025-11-04
2025-11-04
2025-11-04
2025-11-03
2025-11-03
2025-11-03
2025-11-01
202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