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关注“企微云”公众号完成申请
扫码加专属顾问企业微信,我们将协助您进行线上体验!
我要投稿
刚把脚探进企业微信的门槛,一股浓烈的窒息感便扑面而来——这哪里是工具?分明是一座由复杂逻辑和怪异设计堆砌的迷宫。
每一个反直觉的按钮、每一处隐晦的路径,都像一句无声的宣:“适应我,或离开。”是软件设计者骨子里的傲慢,将用户视为必须屈从的客体;还是我这个初来乍到者的偏见,尚未参透其玄机?
当效率工具本身成为需要攻克的难题,我们不禁要问:这令人费解的“匠心”,究竟在服务谁,又驯化了谁?
日常用企业微信时,我发现企业微信群模式存在一些痛点,它们可是拖累工作效率和沟通体验的小麻烦呢!
现在企业微信的群类型多到眼花缭乱——内部群、外部群、迁移群……每种群的功能和使用场景都不一样,搞得用户容易晕头转向,操作起来也费劲。
尤其是把个人微信群转成企业微信群时,问题更加凸显。虽然企业微信提供了迁移功能,但迁移后的微信群却“缺胳膊少腿”:企业统计、离职继承、欢迎语、防骚扰、自动机器人这些超实用的功能统统不见踪影!而这些功能对企业精细运营和客户服务来说,可是关键得很。
(凡是绿色的,你都不好惹!)
想要拥有完整的企业群功能?用户得先在企业微信里创建客户群,再把自己的个人微信拉进去,然后再用自己的个人微信一个个邀请微信好友加入。
这操作,又麻烦又低效!另外,靠发客户群的二维码或链接邀请客户加入,效果也常常不尽人意,客户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让人头大。
比起个人微信,企业外部群还有个明显的短板:没法在群里进行语音通话!遇到需要实时沟通和协作的场景,这限制简直太不方便了,也打破了大家用惯个人微信的习惯,沟通效率直线下降。
针对这些痛点,我斗胆给鹅厂(腾讯的企业微信BU)提几点优化妙招:首先,简化个人微信群到企业微信群的迁移流程,确保迁移后所有功能一个不少,别再让用户来回折腾。
其次,把企业微信群的类型好好整合优化一下,减轻用户的认知负担,让群功能更清晰、更好上手。
最后,赶紧给企业外部群补上语音通话功能,让它用起来跟个人微信一样爽,方便用户在不同场景下无缝切换!
企业微信的上下游功能,本意是加强企业和伙伴们的协作沟通,但实际用起来,它的小毛病可不少,便利性和实用性大打折扣。
上下游功能的入口设计,简直复杂得让人抓狂!上下游、上下游群、上下游协作三个入口并存,即使用户认认真真学了使用指南,也还是傻傻分不清它们的功能和场景。
这么复杂,不仅增加了学习成本,操作效率也低了,用户经常晕头转向、错误频出。
选择上下游以后,如果邀请进上下游的厂商朋友不是企业微信,系统会不断提示要求这些厂商下载企业微信,非常烦人,这是为企业微信推广而不择手段还是需要实现已读未读等企业微信的功能,必须通过企业微信来实现?
上下游功能还有明显的使用限制:一个企业最多只能创建20个上下游空间。这对业务广、伙伴多的企业来说,哪够用啊?一旦协作关系超出这个数,就加不了新伙伴了,严重拖累业务拓展和深入合作。
其实呢,上下游功能和企业微信群本质上挺像的,都具备群聊的基本功能,比如成员沟通、信息共享。既然如此,何不把两者合二为一呢?
这可是个值得琢磨的优化方向!整合入口,把所有上下游相关的功能都集中在一个统一界面,让用户找功能、用功能都倍儿轻松!同时,统一功能还能避免重复开发和维护,开发效率更高,系统也更稳当。
合并后的新功能,用户可以像用普通企业微信群一样,轻松愉快地和上下游伙伴沟通协作。
还能保留上下游功能特有的优势,比如查看成员已读未读状态、群发公告、开会、文档、语音通话共享这些,再把这些功能好好优化整合一下,让它更贴合用户习惯和业务需求。
企业微信的获客助手,本意是帮企业拓展客户资源,但实际用起来,争议可不小。
从功能上看,获客助手其实就是个生成跳转链接的工具,用户点链接就能直接加企业微信。
这功能虽然简化了添加流程,但整体功能比较单一,和市面上一些免费的加微信工具相比,优势真心不明显。
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很多免费营销工具也能实现类似的加微信功能,甚至在功能多样性和用户体验上更胜一筹。
比如,有些免费工具不仅支持多平台跳转添加,还有数据统计、客户分析等增值功能,能帮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优化营销策略。
然而,企业微信获客助手可不是免费的。目前,企业开通后有50次免费使用机会,试用期一过,就得按成功添加一个客户1块钱的标准收费。
对客户资源需求大的企业来说,长期使用这笔费用可不便宜。在功能相对单一的情况下还这么收费,无疑增加了运营成本,难怪很多企业质疑它的性价比。
想提升获客助手的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建议企业微信重新考虑收费模式。
可以推出更多功能套餐,按不同功能组合和使用权限来差异化定价,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多样需求。
或者,在现有基础上,给获客助手加点“猛料”,比如智能推荐客户、客户行为分析、营销自动化等高级功能,让它真正变成一个获客利器。这样,即使收取合理费用,企业也会觉得值!
企业微信文档和微盘,作为重要的办公协作工具,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可惜,目前两者之间的交互有点“单相思”,给用户添了不少堵。
在企业微信文档里打开微盘文件时,操作还算顺畅,查看和简单编辑都没问题。
但想把修改后的文档存回微盘?麻烦就来了!用户没法直接保存,得先把文档下载到本地,然后再手动上传到微盘。这个过程又繁琐又容易出错,效率刷刷地往下掉。
实际工作中,文档修改保存可是家常便饭。比如团队一起编辑项目策划书,讨论过程中内容改来改去。按现在的操作流程,每次改完都得下载、上传,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要是再碰上网络不稳或设备空间不足,文件还可能保存失败,耽误工作进度。
为了改善这状况,建议企业微信实现文档和微盘之间的双向无缝操作!用户在文档里修改完微盘文件后,只需潇洒地点个保存按钮,最新版本就能直接同步回微盘,省去下载上传的麻烦。
这样一来,操作流程大大简化,效率蹭蹭涨!还能确保文件实时更新、版本一致,避免因版本错乱引发的沟通协作问题。同时,双向操作也符合用户在其他办公软件里的习惯,学习成本低,体验更棒!
不过企业微信文档提供了快捷方式到微盘,这个方式貌似可以用了。
在企业微信里,机器人功能虽然带来了一些便利,但多种机器人并存的现状也引发了不少混乱,增加用户配置和管理工作量。
目前,企业微信里有群聊天机器人、客服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多种类型。它们各司其职,但功能上又有重叠,让用户在选择时犯了难。
比如,群聊天机器人主要管群里的消息自动回复和简单任务;客服机器人专注客户服务场景的问题解答和引导;智能机器人则依靠大模型技术,试图提供更智能、更全面的服务。但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常常搞不清它们的职责,需要特定服务时,都不知道该找哪个机器人。
举个日常办公的例子:员工想查公司内部某项政策文件,可能会试着问群聊天机器人、客服机器人或智能机器人。
因为不清楚哪个机器人更擅长这事,员工可能得在不同机器人之间来回折腾,既浪费时间,又拉低效率。而且,不同机器人的交互方式和响应风格也不同,学习成本和使用难度又增加了。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建议把企业微信的多种机器人整合成一到两个功能全面、定位清晰的机器人。
具体来说,可以设置一个面向外部客户的客服机器人,专门负责处理客户咨询、投诉、售后等问题。这个客服机器人得拥有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能精准理解客户意图,快速准确地回复。同时,还能集成知识库和智能推荐功能,根据客户问题自动推荐相关产品或解决方案,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另外再设置一个面向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机器人,主要满足员工工作中的知识查询、文件检索、流程指引等需求。这个机器人可以深度集成到企业的内部系统和数据库,实现对企业知识资产的全面管理和高效利用。员工提问时,它能迅速从海量信息中找出最相关的内容,提供精准答案和指导。比如,员工想了解某个项目进展,知识管理机器人能直接从项目管理系统抓取最新信息反馈;员工要找特定文档,机器人能快速定位并提供下载链接。企业内部机器人自动拥有对外机器人全部知识库。
通过这种整合,不仅能简化机器人使用流程,降低学习成本,还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集中式管理也便于企业统一配置和维护,降低运营成本。
企业应用软件向来好用的少,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企业用户和软件采购决策层分离,领导拍板,员工使用,企业用户没法像C端用户那样用脚投票,不好用就换。其二,软件开发经理的能力和水平不足,他们缺乏结构化、流程化思维和能力,只能做到功能堆砌,而缺乏对业务和流程的洞察。
破解企业软件体验困境的核心在于系统性重构决策机制与产品设计逻辑。通过建立跨层级体验委员会、实施用户采纳率条款等组织变革,将终端用户诉求实质性纳入决策算法;辅以产品经理沉浸式用户观察、业务流程拓扑图绘制等能力建设,推动设计思维从"功能堆砌"转向"价值流优化";再结合无代码中间层、用户行为数据湖等技术支撑,最终实现权力结构从管控向赋能的本质转变。当企业软件的采购KPI完成从"系统上线率"到"用户活跃率"的历史性转向,软件价值评估标准与使用者真实需求形成强耦合,企业应用才能真正跨越管理工具与生产力引擎的鸿沟,释放出降低60%培训成本、提升50%流程时效的转型红利,最终构建起用户愿用、善用、乐用的数字生态。
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
产品:企微SCRM系统+微信机器人+私域陪跑服务
承诺:产品免费试用七天,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已交付6000+ 2B企业
2025-04-17
2025-07-18
2025-09-15
2025-04-12
2025-07-18
2025-02-11
2025-04-03
2025-07-15
2025-02-22
2025-05-22